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六义图解

六义图解

一卷。明王应电(其生平未详)撰。所谓六义,即六书。此书以图解的形式说明六义的相互关系与演进过程。其排列顺序是,先象形,次指事,次会意,次转注假借,次谐声。按六书之名,始见于《周礼·地官·保氏》,释之者凡三家:(1)郑玄引郑众云:“六书:象形、会意、转注、处事、假借、谐声。”(2)班固《汉书艺文志》谓象形、象事、象意、象声、转注、假借。(3)许慎《说文叙》谓指事、象形、形声、会意、转注、假借。三说次第颇不相同,但后世学者大都以转注、假借系于谐声之后,而王氏则与众不同。《续修四库提要》云:“按文字起源,肇自象形,讫乎形声,而文字孳乳大备。文字既备,则转假二事寄居其后,于义何居?窃尝因文字演进之序考之,初民社会未有文字,表达言语惟赖绘画,渐进而至单纯之象形。夫形与声不能离乎意,则意实寓于形声之中矣。既制文字,或单形以见意,或复形以示意,是义由形生。许书所谓象形、指事、会意者,无宁谓以形衍。象形之术绌,必缘声以为用,先有音矣。择其声之相近者,引申缘傅以为称,文字以之孳乳,是谓假借。假借之法,困于专名,故数字之义共于一名,久之则混淆漫澶而文字坏。智者虑其久而莫之踪迹也,于是立转注一法,以声注形,形还注声,形声相益,而文字浸多,许书又谓之谐声。由是言之,转注假借二端,实文字由会意进至谐声之枢纽。应电此书,列转注假借于会意形声之间,其说似创,而理实精也。”(孙海波)是书见于元陶宗仪所辑《说郛》卷八十五。按:本书依《四库提要·经部小学类存目》著录《同文备考》八卷,附《声韵会通韵要粗释》二卷,题为“明王应电撰”,并谓“其学出于魏校”。而此王应电所撰《六义图解》却入于元陶宗仪所辑《说郛》中,题为“宋王应电撰”。然则历史上果有两个治小学的王应电吗?以《六义图解》考之,实出于明赵古则的《六书本义》、《六书相生诸图》。因此,《六义图解》入于《说郛》,大抵是重校《说郛》的明人陶珽所为,王应电绝非宋人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灵华馆丛稿

    五卷。清陶宪曾(生卒年不详)撰。陶宪曾字伯成,一字梅先,安化(今甘肃庆阳)人。补弟子员,以入赀得国子监典籍,加五品衔。二十七岁而卒。此书主要考订经史典籍,以校勘辑佚为主,兼及音韵训诂等。体例依照王念孙

  • 左传撷华

    二卷。清林纾(1852-1924)撰。林纾字畏庐,一字琴南,别号冷红生,福建侯官(今福州)人,清末民初著名翻译家、学者。生平译著很多,以诗、古文辞见称于时。所著有《畏庐文集》、《畏庐诗存》等书行于世。

  • 切音捷诀

    一卷,附《幼学切音便谈》一卷。清郦珩撰。珩字伯行,浙江诸暨人。是编专论切音,图说结合,取便于初学,故曰“捷诀”。首论反切法、定反切法、论切字法,次列“切字指掌图”,次即“四声图”。首论云反切法初起,古

  • 礼记熊氏义疏

    四卷。熊安生(497-578)撰。马国翰辑。安生字植之,长乐阜城(今河北阜城东)人,后周著名的经学家。少好学,励精不倦。初从陈达受《三传》,从房虬受《周礼》,事徐遵明,服膺历年,后受《礼》于李宝鼎,遂

  • 熹平石经残字

    一卷。清陈宗彝刻印。宗彝字雪峰,原名秋涛,江宁(今江苏江宁县)人,嗜金石古籍。他所刻印的蜀石经残字,也已著录。这卷《熹平石经残字》,就是清道光三年,与蜀石经同时刻印的。此书所刻,凡《尚书·盘庚》一石,

  • 竹州集

    二十卷。附《棣华杂著》一卷。宋吴儆(1125-1183)撰。吴儆,初名偁,字益恭,休宁(今安徽休宁县)人。绍兴二十七年(1157)进士。历朝散郎,广南西路安抚使,知泰州。后主管台州崇道观。卒,谥文肃。

  • 王育易说

    一卷。明王育撰。王育字庄溪,太仓(今江苏太仓)人,精于小学,著有《说文引诗辨证》等书。其《易说》只解释六十四卦卦义、字义,而不涉及经文及彖象传。其论述卦义多敷衍旧义,空泛无物;而论述字义则有颇多可取之

  • 春秋穀梁传说

    一卷。汉刘向(详见《周易刘氏义》)撰,清马国翰辑。据《汉书·刘向传》,汉宣帝时初立《穀梁春秋》博士,征刘向去学习《穀梁传》,十余年而大明。少子刘歆好古文《春秋左氏传》,刘向无法反驳,但仍坚持其《穀梁》

  • 刘氏碎金

    一卷。清刘延禧撰。延禧字辰孙,江苏吴县人。刘氏精音韵之学而不喜著作。延禧殁后,其友人吴县雷浚辑其遗著一卷,名曰《刘氏碎金》,收入古韵通说跋一篇、答袁春巢书一篇、袤轩杂缀数则。所论颇能发明音理,证据确凿

  • 元和郡县图志

    四十卷。李吉甫撰。李吉甫(758-814),字弘宪,赵州赞皇(今属河北省)人,唐代名相,又是著名地理学家。世代官宦家庭,27岁为太常博士,“该洽多闻,尤精国朝故实”。德宗贞元八年(792)以后,久任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