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医醇剩义 医方论

医醇剩义 医方论

《医醇剩义》四卷,《医方论》四卷。清费伯雄(生卒年不详)撰。费伯雄字晋卿,孟诃(今属江苏)人。五世业医,少年时攻举子业,无所成,遂弃儒从医。究心于《灵枢》、《素问》诸书,遍览张仲景以下的诸家名医著述,医术日精。咸丰、同治年间,医名大振,远近求诊的患者络绎不绝。费氏对伤劳、中风、咳嗽、痰饮、痿痹、胀、诸痛等慢性病有丰富的治疗经验。在医疗上他认为常病多,奇疾少。治当戒偏戒杂,宜采“和法”、“缓治”。认为李东垣补阳、朱丹溪滋阴,开两大法门。但升麻、柴胡、知母、黄柏却不是可以常用的药物,建议后人“但师其温补脾胃及壮水养法可也”,却不取含以上四药的方剂。从这种思想出发,费氏自制许多平和的方剂,如治疗肺痨的益气补肺汤,治疗痰饮的桂术二陈汤,治疗骨痿的滋阴补髓汤等。费氏又十分重视食物疗法。道光年间,曾两次应召入宫廷治病。第一次治道光皇太后肺痈有效,获赐扁额曰“是活国手”。第二次治道光皇帝失音获愈,获赐联一幅:“著手成春,万家生佛;婆心救世,一路福星”。著有《食鉴本草》、《费氏全集》、《怪疾奇方》、《费批医学心悟》等书。《医醇剩义》一书为费氏力作,自谓“一生精力尽在《医醇》一书”。原为二十四卷,分为六门。咸丰年间,此书坊刻定本及家藏副本尽毁于战火。费氏避难异地,又“因左眼病废,艰于步履,坐卧一室,益复无聊”,遂追忆《医醇》内容,随笔录出,所得不及原书十之二三,改题书名为《医醇剩义》,四卷,共九万九千字,刊于同治二年(1863)。后人将此书卷一中的脉学内容另成内容,名《晋卿脉法》。此书以察脉、辨证、施治为三大纲领,施治之下又分理(医理)、法(治法)、意(“化裁通变,则又须得法外意也”)三层。列述脉法、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、劳伤、脑漏、鼻衄、咳嗽、痰饮、结胸、黄疸、三消、痿、痹、胀、下利等病证。费氏主张师古而不泥古,强调要善于学习前人经验,主张据证辨通,先论病证,次列自拟效方,后附诸家验方,对后世医家临床辨证用药颇有启发。此书为费氏数十年业医心得,立意执简驭繁,补偏救弊,使“后学一归醇正”。此书有单行本,光绪十四年(1888)扫叶山房藏版,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。《医方论》为据汪昂《医方集解》所列方剂,逐方予以评述。卷一载方八十五首;卷二载方七十一首;卷三载方六十九首,卷四载方一百三十首,共三百五十五首。书中不收汪昂《医方集解》中各方的主治与注文。对汪氏选用不当之方提出批评。费氏认为:“学医而不读《灵》、《素》,则不明经络,则无以知致病之由;不读《伤寒》、《金匮》,则无以知立方之法,而无从施治;不读金元四大家,则无以通补泻温凉之用,而不知变。”主张师古人之意,不泥古人之方,善于化裁古方,创制新方,颇有可取之处,于后世临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有单行本,同治四年(1865)初刊本。上述二书有合订本《费伯雄医书二种》本、同治四年(1865)耕心堂刻本、光绪三年(1877)重刊本、1917年上海萃英书局石印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春秋五礼源流口号

    一卷。清顾栋高(详见《毛诗类释》)撰。栋高作《春秋地形口号》后,又根据自己所辑的《五礼表》,演成韵语四十四首,撰为《春秋五礼源流口号》一卷。所谓五礼,即吉礼、凶礼、军礼、宾礼、嘉礼。该书对春秋时的五礼

  • 吕氏春秋平议

    三卷。清俞樾(1821-1906)撰。樾字阴甫,浙江德清人。《吕氏春秋平议》为樾《诸子平议》之第十种。在这部书里,樾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,如《贵公篇》“大疱不豆”,豆读为剅,《先己篇》“故事莫功焉”,训

  • 周易会通

    ①十四卷。元董真卿(生卒年不详)撰。真卿,字季真,鄱阳(今属江西)人。曾受学于著名经学家胡一桂。该书即本胡一桂的《周易本义附录纂疏》,并广及诸家而成。初名《周易经传集程朱解附录纂注》,从中可看出其体例

  • 巢经巢诗后集

    四卷。《巢经巢遗诗》一卷。清郑珍(1806-1864)撰。郑珍字子尹,号柴翁,又号巢经巢主人、子午山孩,晚号小礼堂主人、五尺道人,别署且同亭长。贵州遵义人。道光十七年(1837)举人。此后三应会试皆不

  • 赐书堂诗选

    八卷。清周长发(1696-?)撰。周长发,字兰坡,又字石帆,(一作别号石帆),山阴(今浙江绍兴市)人。卒年不详。雍正二年(1724)进士,乾隆元年(1736)中“博学鸿词”科,授检讨,官侍读学士。因事

  • 书林外集

    七卷。元袁士元撰。士元字彦章。生卒年不详。鄞县(今属浙江)人。因荐授县学教喻,寻授翰林国史院检阅官,不就。其集有卮素序,称其文清丽可喜,但往往粗浅多累句。如《寿吕瀛海》诗云:“我方而立足先弱,公到古稀

  • 春秋后传

    十二卷。陈傅良(1137-1203)撰。陈傅良字君举,号止斋,温州瑞安(今属浙江)人,宋代著名文学家、经学家。陈傅良少为文自成一家,后师事永嘉学派郑伯熊、薛季宣,为永嘉学派中坚,传永嘉之学。与张栻、吕

  • 西园读书记

    四种,十三卷。清黄朝槐、黄朝桂撰。黄朝槐、黄朝桂,生平不详。黄朝槐《荀子诗说笺》一卷,是对俞樾《荀子诗说》之笺注,《何劭公论语义剩义》一卷,也为补俞樾《何劭公论语义》著作所未及者。黄朝桂《诗书古训补遗

  • 双钉案

    二卷。清唐英(1683-1754?)撰。唐英生平详见《梁上眼》(辞目)。此剧为《古柏堂》传奇之一种。剧情故事来源于民间,元代杂剧就有《包待制勘双钉》,后来花部也每演以此案为内容的戏,名《钉金龟》。唐英

  • 内台集

    七卷。明王廷相(1474-1544)撰。王廷相,字子衡,仪封(今属河南)人。生平详见《王氏家藏集》(辞目)是集为王廷相诗文集。凡七卷,收入诗二卷,词一卷,杂著一卷,奏疏一卷,杂文二卷。编刻于明嘉靖十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