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十地经论义记

十地经论义记

二十四卷。隋代释慧远撰。慧远生平事迹详见《维摩诘所说经义记》条。《十地经论》为天竺僧人世亲所作。内容是解释《华严经》中的《十地品》义。汉文译本由菩提流支、勒那摩提同译,佛陀扇多传语,于508年译出。菩提流支,勒那摩提原是世亲一系的学者,世亲和安慧的著述最初由他们传入中国。世亲本来是小乘学者,后在阿瑜陀国听人讲诵《十地经》而信仰大乘。他所作的这一部论在中国佛教史上曾起过相当大的作用。《十地经论》的内容是:汉译本卷一至卷三,释十地中的初欢喜地,分为序分、三昧分、加分、起分、本分、请分、说分、较量胜分。卷四释第二离垢地,分为发起净分、自体净分。卷五释第三明地,分为起厌行分、厌行分、厌分、厌果分。卷六释第四焰地,分为清净对治修行增长因分、清净分、对治修行增长分、彼果分。卷七释第五难胜地,分为胜慢对治分、不住道行胜分、彼果胜分。卷八释第六现前地,分科和五地相同,在前第四地中所说的是对治由于人我执引生的悟解法的增上慢,第五地中说对治在清净中相续不同的增上慢,而在第六地中则对治由于法我执所成的杂染清净分别的增上慢。卷九释第七远行地分为乐无作行对治、彼障对治、双行、前上地胜、彼果五分。卷十释第八不动地,分为总明方便作集地分、得净恶分、得胜行分、净佛国土分,得自在分、大胜分、释名分。卷十一释第九善慧地,分为法师方便成就、智成就、入行成就、说成就。卷十二释第十法云地,分为方便作满足地分、得三昧满足分、得受位分、入大尽分、地释名分、神通力无上有上分、地影象分、地利益分。《十地经论》译出后,经道宠、慧光等阐发宏扬而形成为地论师。六世纪中叶又形成南道、北道两派,极盛一时。其有一部分义理被禅家所吸收,并促成了初唐时华严宗的建立。因本论释经,纲举目张,要言不烦,对后世注疏经典的体裁很有影响。注疏《十地经论》的书很多,其中,《十地经论义记》就是比较有影响的注疏之一。该义记初以十门阶别,总释经论玄义。释文中不只是单纯解论,也兼疏经本。原作七卷,各分本末,或作十四卷。今只存一至四卷,《续藏经》据日本宽政二年刊本,作八卷。金陵刻经处据《续藏经》会入论本,作二十四卷。是慧远所有注疏中最为详瞻宏富的两部义记之一,即此义记和《涅槃义记》。该义疏在佛学思想上秉承僧统、慧光、法上三叶之渊源,集华梵之义解,使义记广博精深,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际应用价值,被后来许多佛学书籍所引用。现有金陵刻经处刻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四书集说

    二十八卷。明徐养元、赵渔同撰。养元字长善,渔字问源,都是唐山(今河北唐山)人,崇祯十六年(1643)同榜进士。此书汇集朱子《四书或问》及《四书存疑》、《四书大全》诸书以及诸家之说而成,讲解四书,无独到

  • 袁氏丛书

    九种,十九卷。明袁颢、袁仁等撰,袁黄编。袁黄字坤仪,号了凡,浙江嘉善人。万历年间进士,曾官兵部主事,著有《评著八代文宗》、《袁了凡纲鉴》等。是编收袁氏家族著作。袁颢字菊泉,袁黄之曾祖;袁仁字良贵,袁黄

  • 稽神录

    六卷。宋徐铉(916-991)撰。徐铉字鼎臣,杨州广陵(今江苏扬州市)人。宋初文学家。徐铉十岁能属文,不妄交游,与韩熙载齐名,江东谓之“韩徐”。仕吴为校书郎,仕南唐官至吏部尚书。随李煜归宋,为太子率更

  • 婆数槃豆法师传

    一卷。陈代三藏法师真谛(499-569)译。真谛,梵文音译为“波罗末陀”,亦名“拘罗那陀”,又译为“拘那罗陀”,意译为“亲依”。为南朝梁、陈时代僧人,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。印度优禅尼国人,后到扶南(

  • 西堂乐府六种

    清尤侗(1618-1704)撰。尤侗,字展成,号悔庵,又号艮斋,江南长洲(今属江苏)人。明崇祯八年(1635)录为生员,其后五试不第。顺治五年(1648)以贡生授永平府推官,因鞭挞旗丁被免职,只任职三

  • 道德真经衍义手抄

    二十卷。宋末元初王守正(生卒年不详)撰。王守正,五峰(今四川泸县)人,号清安逸士。撰有《道德真经衍义手抄》,原题“五峰清安逸士王守正集”。此书卷首序和前两卷(共八章)已经散失。其书首为经文分八十一章,

  • 鳌峰讲义

    四卷。清潘思榘撰。潘思榘详《周易浅释》条。此书是作者任福建巡抚、执掌鳌峰书院时为诸生讲授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的讲义,其学生将其汇编成书而付梓。

  • 譬式警语

    二卷。意大利耶稣会士高一志(vagnoui)(1556-1640)撰。高一志1605年到南京传教,在该地建立第一座教堂,1624年入山西传教,著有《空际格致》等书。此书专门收集西方文学名著、经典教义、

  • 补天石

    四卷。即《五色石》的后四卷。内容见《五色石》。紫云阁刊本,藏北京大学图书馆。

  • 梅修馆诗存

    一卷。清陆韵珊撰。陆韵珊,字浣香,浙江山阴人,陈瑨之妻。此书有光绪二十六年(1900)刊本。书前有其弟陆寿芝所作序言。书后有其女陈琴仙所作跋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