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代史纂左编
一百四十二卷。明唐顺之编撰。唐顺之(1507-1560年),字应德,学者称荆川先生,生平事迹详见《广右战功录》条。所撰《历代史纂左编》,又名《史纂左编》,将历代正史中所载君臣事迹摘录出来,分为君、相、名臣、谋臣、后、公主、戚、储宗、宦幸、儒、烈妇、方技等二十四门编纂成书。旨在总结千古兴衰治乱的经验教训、并着力探求历代兴亡的原因。该书最早版本是嘉靖四十年(1561年)胡宗宪刻本。万历三十九年(1611年)有吴用先翻刻本。现为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收藏。
一百四十二卷。明唐顺之编撰。唐顺之(1507-1560年),字应德,学者称荆川先生,生平事迹详见《广右战功录》条。所撰《历代史纂左编》,又名《史纂左编》,将历代正史中所载君臣事迹摘录出来,分为君、相、名臣、谋臣、后、公主、戚、储宗、宦幸、儒、烈妇、方技等二十四门编纂成书。旨在总结千古兴衰治乱的经验教训、并着力探求历代兴亡的原因。该书最早版本是嘉靖四十年(1561年)胡宗宪刻本。万历三十九年(1611年)有吴用先翻刻本。现为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收藏。
十八册,不分卷。清仇景崙撰。仇景崙,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不详,字嶰伯,甘泉(今江苏扬州)人。研究群经,颇有发挥,但不自立门户。魏王弼的《周易注》,是他儒道结合的玄学思想的产物。王注屏弃了汉儒灾异、谶纬之
一卷。清顾成天(详见《离骚解》)撰。抄本称《离骚附论》(见《楚辞书目五种》)。《附论》之名,更合实际。因《离骚》已有注解,《九章》以下各篇未有注解,在论述《离骚》后附论其他各篇。所论篇目有《离骚》、《
二卷。明许浩(约1488年前后在世)撰。许浩,字复斋,余姚人,生卒年均不详。官桐城县教谕。有《宋史阐幽》等著撰。《复斋日记》是记叙明初以来朝野事迹的笔记小说。书前有自序。书中诸如杨荣料敌、于谦治兵、汪
三十卷。卢文弨(详见卢文弨录《五经正义表》条)撰。唐著名经学家陆德明(详见《经典释文》条)撰《经典释文》一书。清《四库全书提要》称“残膏剩馥沾溉无穷者也”,但清《四库全书》所收为“通志堂刻本”。清何焯
六种,三十六卷。清杨名时(详见《周易札记》)撰。全书所收各种首尾连贯,不自为分卷。第一卷至第八卷为札记,是读《易》、《诗》、《四书》之随笔杂记(其中《易经札记》三卷、《诗经札记》一卷、《四书札记》三卷
四百零六卷,续编十二卷。清倪涛(生评详见《周易蛾述》)撰。倪涛平生笃志好学,年过百岁犹著收不辍。因家贫不能得人缮写,便自己与妻女抄录。书成后不曾付梓,《四库全书》收此书即依其手稿著录刊行。书共分六集,
十二卷。清王韬(1828-?)撰,王韬字子潜、仲弢,号紫铨,又号弢园,天南遁叟、淞北、其初名利宾,又名瀚。长洲(今江苏苏州市)人。此文录略仿杜牧《罪言》、苏洵《权书》意旨,以拯救时弊为大体。所谓“外编
① 三十八卷。清张甄陶撰。甄陶字希周,福建闽县(今福建福州)人。是书首有蒋士铨、郑大进序,又有甄陶自序及凡例。是书遵守朱子集注,专以阐发注中所涵之奥,与注外未尽之词。因朱注明白易晓处,尽人皆知,故不重
五十四种,九十五卷。清潘祖荫(1830-1890)编。潘祖荫字伯寅,号郑盦,江苏吴县人。咸丰年间进士,官至工部尚书,卒谥文勤。学识渊博,擅长古籍考证及金石学。丛书汇辑晚清学者著作,共分四函,每函又按四
一卷。卢文弨(1717-1796)录。卢文弨初名嗣宗,字绍弓,一作召弓,号矶渔,又号檠斋,粲斋,晚更号弓父,又号抱经,署鬯庵,万松山人,人称抱经先生,浙江余姚(今浙江杭州)人,清著名的校勘学家、经学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