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反切释例

反切释例

一卷。近人曾广源撰。曾氏云:叔然作音而不作例,例自宋以来始有之。上字同声,声归本母,下字同韵,韵归本等,此沈氏存中之说也。上一字取同位,同位不论四声,下一字取同韵,同韵不论清浊,此江氏慎修之说也。同位取其发声,不拘呼势,同韵取其收音,不拘本读,此余申明江例之说也。试取“东”字“德红切”为例,同声不拘呼势,谓上字呼随下字,“德”可转“笃”也;同韵不拘本读,谓下字读其收音,“红”应读“翁”也。学者若明本例,读音复何哽介,特非尽通其例,不能以是强聒之耳。推读者致疑之由,为六目四表以发蒙而正读:一曰声误、二曰位误、三曰开合、四曰清浊、五曰洪细、六曰类隔、七曰声母类例总表、八曰声母清浊例表、九曰声母洪细例表、十曰韵摄四呼例表。所谓声误者,谓出切不确,致声调有误;所谓位误者,谓重唇轻唇、正齿齿头等互讹;所谓开合误者,谓不知合应转开,开应转合;所谓清浊误者,谓不知下字应读浊声或不知下字应读清声;所谓洪细者,谓不知误读细音;所谓类隔之误,谓有以舌头切舌上,舌上切舌头,轻唇切重唇。曾氏以为反切致误之由在于以上六类,按后四表审音,则积疑可尽袪,每字出切可尽确也。是编有民国间石印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金漳兰谱

    三卷。宋赵时庚撰。赵时庚,宋王室宗室。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。著有《金漳兰谱》。是书前有序言一篇,叙述其父解印归里,筑屋植竹栽种兰花,自己爱兰几乎成癖,积三十多年的种植经验,在朋友的启发下写成此书。卷上,

  • 大儒粹语

    二十八卷。清代顾栋高(1679-1759)编写。顾栋高见《尚书质疑》。此书为宋代以来,诸儒家讲学的言论汇编,旨在调停朱(熹)陆(九渊)二派的争辨。全书摘录了周敦颐、程颐、程颢、张载、杨时、谢良佐、吕大

  • 夹江县志

    十二卷首一卷,清王佐修,涂崧纂。王佐,曾任夹江县知县。涂崧,奉新人。《夹江县志》嘉庆十八(1813)刻本,共十二卷。分为,卷一图志,卷二方舆志,卷三建设志,卷四赋役志,卷五祀典,卷六秩官志,卷七选举志

  • 木笔杂钞

    二卷。题宋无名氏撰,其人不可考。此书卷首有小序一篇,称作者息轸多年,小有纪录。因斋前有木笔一丛,遂以定书名。今检其书,皆杂抄宋吴子良《荆溪林下偶谈》之文。吴子良原书八卷,今传本四卷,此书仅摘抄二卷,多

  • 赣榆县志

    十八卷。清王豫熙修,张謇纂。张謇(1853-1926),字季直,江苏南通人。清光绪二十一年(1895)状元。早年入淮军吴长庆幕府,清末发起立宪运动,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。光绪十四年受聘编纂

  • 筹海军刍议

    二卷。姚锡光(1853-?)撰。姚锡光字叔泉,江苏丹徒(今江苏镇江)人,晚清兵学家。曾任天津武备学堂教习,后擢升为清政府练兵处军政司副使、陆军部侍郎等职。中日甲午战争前后,姚氏在山东巡抚、两江总督幕中

  • 小尔雅训纂

    六卷。清宋翔凤撰。宋翔凤(1779-1860)字于庭,江苏长洲(今江苏吴县)人。常州学派代表学者。嘉庆五年(1800年)举人,官湖南新宁县知县。通训诂名物,然治学杂采谶纬,为人所讥。所著尚有《周易考异

  • 大雅集

    八卷。元赖良编。赖良,湖北天台人,字善卿,生平仕履不详。是集皆录元末之诗,分古体四卷、近体四卷,有杨维桢、钱鼐、王逢诸序,不署年月。杨维桢称,书所采皆吴越人之隐而不传者,卷末赖良《自识》称:“选诗二千

  • 天盖楼四书语录

    四十六卷。清周在延编。在延,河南祥符(今河南开封)人。是书卷首有康熙二十三年(1684)虞山钱陆灿序。篇中发明经旨,大率以朱子《集注》为主,力辟俗学异学。其于《大学》格物之义,尤显攻王守仁。引朱子言斥

  • 杨家通俗演义

    见《杨家府演义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