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古书疑义举例五种

古书疑义举例五种

中华书局1956年将《古书疑义举例》、《古书疑义举例补》、《古书疑义举例续补》、《古书疑义举例校录》、《古书疑义举例增补》五书汇为一编,名《古书疑义举例五种》。《古书疑义举例》七卷,清俞樾撰。俞氏生平见“广雅释诂疏证拾遗”。周秦两汉之书,其造句用词多与后世不同,此书归纳其例,有“上下文异字同义例”、“上下文同字异义例”等,凡五十一例。归纳古书讹舛之例,有“两字义同而衍例”、“两字形似而衍例等,凡三十七类。全书总八十八例。是书向受学者高度评价。刘师培曰:“幼读德清俞氏书,至《古书疑义举例》叹为绝作。以为载籍之中,奥言隐词,解者纷歧,惟约举其例,以治群书,庶疑文冰释,盖发古今未有之奇也。”(《古书疑义举例补》)姚维锐曰:“尝读德清俞樾所著书,独喜其《古书疑义举例》,援引详明,条理精密,昭然发千古之蒙;老马识途,所以迢迪来学者,至矣。”(《古书疑义举例增补》)《古书疑义举例》的价值还在于它是我国传统语言学史上,第一部按训诂学传统归纳造句用词规律的文法修辞著作。梁启超曰:“荫甫发见出许多古人说话行文用字之例(卷一至卷四),又发见出许多后人因误读古书而妄改或传钞讹舛以致失真之例(卷五至卷七)。上半部我们可以叫他做‘古代文法书’,下半部可以叫他做‘校勘秘诀’。”(《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》)眉叔的《马氏文通》是仿效拉丁语法研究古汉语语法的专著,在对古书用词造句的分析上,王俞之学对马氏是有很大影响的,梁启超即谓:“眉叔是深通欧文的人,这部书(案《马氏文通》)是把王俞之学融会贯通之后,仿欧人的文法书把语词详密分类组织而成的。”(《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》)《古书疑义举例》亦有疏漏与不足,例如缺乏较高度的理论概括、编排体例不尽科学、某些立论不尽精当等。《古书疑义举例》续补之作有《古书疑义举例补》一卷,近人刘师培撰。刘师培(1884-1920)字申叔,号左庵,江苏仪征县人。1903年在上海晤见章太炎,赞成“光复”,改名光汉。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举人。1909年为清官僚端方所笼络,入其幕。辛亥革命后,受阎锡山荐,袁世凯任为参政院参政,入筹安会,作《君政复古论》,助袁复辟帝制。后流寓天津,继任北京大学教授。家传文字训诂之学,宗古文经,尤长以字音推求字义,用古语明今言,用今言通古语。著《周礼古注集疏》、《周书补正》等七十四种,近人辑刻为《刘申叔先生遗书》。刘氏前言云:“近治小学,窃师其例,于俞书所未备者,得义数十条,以补俞书之缺,续貂之讥,讵能免乎!”刘氏所补有“两字并列系双声迭韵之字而后人分析解之之例”、“两字并列均为表象之词而后人望文生训之例”、“二义相反而一字之中兼具其义之例”等凡十一例。是书乃1907年刘氏二十四岁时所作,因为少年之作,故析句或不甚精当。洪诚《训诂学》曰:“刘师培在他的《古书疑义举例补》里面提出‘二语相联,字同用别’之例,而在仅有的一个例句中说解竞误。……刘氏此书为少年之作,析句未精。”《古书疑义举例续补》二卷,近人杨树达撰。杨树达(1885-1956)字遇夫,湖南长沙人。曾留学日本。历任北京师大、清华大学、湖南大学教授。著名语言文字学家。著《词诠》、《高等国文法》等多种。《续补》体例一仍俞书之旧,所补有“以制物之质表物例”、“人姓名之间加助字例”、“二字之名省称一字例”等凡二十八例。《古书疑义举例增补》一卷,近人姚维锐撰。其引言曰:“近人仪征刘师培申叔,长沙杨树达遇夫,于是书皆相继有所增辑,足以补俞氏之缺,意甚善也。不佞学惭窥豹,义存识小,谬欲师刘、杨二氏之指,稍事增补,庶亦古人有闻必录之谊与?海内方家,不吝赐教,所深幸也。一九二五,一,二,自记于养老堂。”增补之例有“耦语中异字同义例”、“一字不成词则加助语例”、“助语用无字例”等凡十五例。《古书疑义举例校录》一卷,近人马叙伦撰。马叙伦(1884-1970)字彝初(又作夷初),号石翁、寒香,晚年号石屋老人。浙江杭县(今余杭)人,著名语言文字学家,著《说文解字六书疏证》等十余种。其引言曰:“德清先生《古书疑义举例》,发蒙百代,梯梁来学,固县之日月而不刊者也。讽籀所及,小有怀陈,爰记札端,以待商兑,敢方著粪,非比续貂;兹从迻录,付之梓人。一九一八年六月叙伦谨识。”是书对《古书疑义举例》或增补辨析,或驳正俞书之误。俞书“倒句例”曰:“古人多有以倒句成文者,顺读之则失其解矣。《僖二十三年左传》:‘其人能靖者与有几?’《昭十九年》:‘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。’皆倒句也。”马氏谓:“‘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。’是倒字用法,非倒句也。”俞书“一人之辞而加曰字例”曰:“亦有非自问自答之辞,而中间又用‘曰’字以别更端之语者。”马氏谓:“所举之辞,其又用‘曰’字者,盖当读为‘唯’。”《古书疑义举例》七卷,有光绪间宏达堂刊本。民国甲子(1924年)长沙鼎文书社刊本,汇《古书疑义举例》七卷、《补》(刘)一卷、《续补》(杨)二卷、《校录》(马)一卷,为一函。1956年中华书局《古书疑义举例五种》增收姚氏《增补》,是本最为通行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中庸臆测

    二卷。清王定柱(详见《大学臆古》)撰是书首叙钦定《礼记义疏》御案一则,认为在朱子《章句》外,郑注孔疏,都不可废。次为自序,认为《章句》以后,鸿儒代兴,拾遗补缺,新机逐引,不可尽灭。是书分章或从郑孔,或

  • 郋园书画题跋记

    四卷,《补遗》一卷。清叶德辉撰。叶德辉生平见《周礼郑注正字考》。该书有《法书》一卷、《碑帖》一卷、《名画》二卷、《补遗》一卷,皆记录作者自藏之唐、宋、元、明及清朝道光年间的著名书画家真迹,并按年代编排

  • 周官精义

    十二卷。清连斗山撰。斗山字叔度,河南许州(今河南许昌)人。是书第一卷为总目凡例,其中录圣制日知荟说十则,钦定周官总辨八条;第二、三卷为《天官冢宰》上、下;第四、五卷为《地官司徒》上、下;第六、七卷为《

  • 孝经孝翔学

    一卷。清叶绳翥(1892-1909)撰。叶绳翥字敬伯,湖北罗田(今罗田)人。叶绳翥幼时聪慧,早通群经,尤专孝经。是书首有绳翥父屺寿遗书叙录,书凡五种:(一)古微;(二)缮微读本;(三)约歌;(四)函体

  • 宣和集古印史

    八卷。明来行学刊。来行学字颜叔,杭州(今浙江杭州市)人。生卒年与事迹不详。此书自序中称来行学某日耕于石箐山畔,见桐棺裂,得朱筒一函,内有蜀锦重封《宣和印史》一卷,素丝玉轴,朱印墨书。原是宋代南渡之后好

  • 古文孝经直解

    一卷。清曹若楠撰。曹若楠生卒、事迹不详。关于古文孝经的训释,司马光作有指解,朱熹就指解作有刊误,董鼎又就刊误作有大义,然而发挥尚不够。清初冉觐祖曾想依刊误另作训释而未成。曹氏本冉觐祖意作是书,博引宋元

  • 畜德录

    一卷。明陈沂(1469-1538)撰。陈沂字宗鲁,号石亭,上元(今江苏南京)人,文学家。正德进士,由庶吉士历编修、侍讲。出为江西参政,移山东参政,与顾璘、王韦号称“金陵三俊”。初好苏诗,自号小坡。工画

  • 十种唐诗选

    十七卷 清王士祯(1634-1711)撰。王士祯字贻上,号阮亭,自号渔洋山人,乾隆时赐名士祯,新城(今山东桓台)人,清初诗坛领袖,出身世宦家庭。顺治十二年(1655)年进士,后任扬州推官,五年后调任京

  • 中州金石考

    八卷。清黄叔璥撰。黄叔璥(约1680-1750),号玉圃,大兴(今北京大兴)人。康熙四十八年(1709)进士。官至常镇扬通道。其为监察御史时,曾巡视台湾。著有《中州金石考》、《南征纪程》等书。本书系其

  • 孟子年略

    一卷。近人易顺豫撰,顺豫,湖南龙阳(今汉寿)人,生卒年及事迹未详。易氏据《孟子》有关记载,参以《史记》、《战国策》及《竹书纪年》等书,分年叙述孟子事迹。自周烈王四年(前372年)叙至周赧王三年(前3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