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周易经传训解

周易经传训解

二卷。宋蔡渊撰。渊字伯静,号节斋,建州建阳(今属福建)人。父蔡元定,弟蔡沈并为宋世大儒。蔡氏父子俱为宋熹门人,然渊之学实出于家学,故《宋元学案》卷六二《西山蔡氏学案》标“西山家学”,良是。朱彝尊《经义考》著录四卷,注曰存三卷。然四库著录本惟存上下经二卷。馆臣考董真卿《周易会通》,称此书以大象置卦辞下,以彖传置大象后,以小象置各爻辞后,皆低一字以别卦爻,与今本合。又言其系辞、文言、说卦、序卦、杂卦亦皆低一字,而今本无。盖董氏所见为四卷本,朱氏所见佚其一卷,馆臣所见本又佚其一卷矣。《经义考》载其弟沈《后序》一篇云,汉唐传注者数百家,大抵泥于文辞,淫于术数,杂以荒唐之说,未真得圣人之心者。至宋邵子始明象数之源,程子断以义理之正。先师朱文公,先父蔡西山又推衍以致其极。兄伯静早受是学,沉潜反复,积之有年,著为是书。“数有条目,其言平易而精深,简洁而该贯。夫深莫深于象数,而象数至是而益明;微莫微于义理,而义理于是而益著。”可见此书兼言象数、义理,而于义理“钩深阐微”尤甚。王应麟谓其解离卦九三“鼓缶而歌”当哀而乐也。“大耋之嗟”当乐而哀也。盛衰之道,天之常也。君子之心,顺其常而已,不乐则哀,皆为其动心,而失其常者,故凶。王氏赞曰“此说长于古注”。《经义考》又载陈淳语,讥其“训诂依《本义》,逐字分析觉太细碎”,阐发义理又“未能远脱王韩老庄之见”。此也不失为中允之论,切中宋儒说《易》之弊。此书原本题“周易卦爻经传上下篇训解”,四库著录本系为澹生堂抄本。《四库全书珍本初集·经部易类》收录此书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尔雅草木虫鱼鸟兽名释例

    一卷。近人王国维撰。王国维(1877-1927)字静安,一作静庵,又号伯隅、观堂,浙江海宁县人。近代著名学者。清末举秀才并留学日本,历任南通、苏州师范学堂教习,并任职学部。辛亥革命后,在诸大学教书,晚

  • 一斋集

    十六卷。明朱善(1314-1385)撰。朱善,(一作朱善继)字备万,号一斋,丰城(今属江西)人,洪武初(1368)为南昌教授,廷对第一,授编修,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。谥文恪。著有《诗解颐》(已著录)、《

  • 道德真经取善集

    十二卷。金李霖(生卒年不详)撰。李霖,字宗傅,金饶阳(今属河北饶阳)人,精研老氏之学。撰有《道德真经取善集》。李霖认为性命兼全、道德一致,赞同司马光“道德连体,不可偏举”的看法,坚持道德合而为一,不可

  • 安素轩石刻

    二十卷。清鲍漱芳(生卒年不详)辑。鲍漱芳,字席芬,生平籍贯不详。此石刻共收自唐迄明法书墨迹六十二种,其中唐八种、宋二十二种、元二十四种、明八种,皆依墨迹入石。每册皆以隶书“安素轩石刻”标目,下附“新安

  • 明一统志

    九十卷。李贤等奉敕撰。李贤(1408-1466),字原德,明初邓州(今河南邓县)人。举乡试第一,宣德八年(1433)进士。英宗复位后,进为吏部尚书,兼翰林学士,入直文渊阁,与徐有贞同预机务。宪宗即位,

  • 易镜

    ①无卷数。清戴天章撰。戴天章字汉文,湖州人。该书仅有上经下经,只讲卜筮。其解释甚略,而且均杂有互变、纳甲、五行之说。盖言数而流于术,而且沿袭汉学徒有形式。《四库全书总目》入存目。② 十一卷。清何毓福撰

  • 论语古注集笺

    十卷。清潘维城撰。维城字朗如,江苏吴县人。师从夏文焘、李锐,为钱大昕的再传弟子。维城得闻经师绪论,认为《论语》为何晏所乱,晏学无师法;郑康成兼通古文今文,集诸儒之大成;孔安国虽为古今文家之鼻祖,然其注

  • 阮子正论

    见《阮子政论》。

  • 先圣大训

    六卷。南宋杨简(1141-1125)撰。杨简字敬仲,世称慈湖先生,慈溪(今浙江宁波西北)人。乾道五年(1169)中进士。历任国子博士、著作佐郎、兵部郎官、将作少监、实录院检讨官等职。与袁燮、舒璘、沈焕

  • 易贯

    ① 十四卷。清张叙撰。张叙字凤冈,太仓人。雍正十年(1732)举人。此书经传次序将“小象”总列于六爻之后,而将“大象”置于《彖传》之前。“小象”置后创自宋吴仁杰,大象置于彖传之前创于周燔。而张叙乃以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