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四书外注先儒考

四书外注先儒考

一卷。清汤志伊撰。汤志伊字不详,陕西咸宁县(今陕西长安)人。志伊博学能文,精于考据,对经学喜崇宋人之说,曾对《四书外注》的诸先儒,考其生平事迹,名为《四书外注先儒考》,其精博详考,不亚于当时江右的汉学诸儒,也是关中学人所仅见。四书之外有外注,盖发内注之义。外注数十家,或只称氏,或只书名,后学每不识为何人。元儒胡炳文《四书通》,虽为疏正,也仅及名字里居而已,诸先儒生平事迹,尤杂旁参。是书就前史所载及散见他书者逐一编辑。标明全照注中原称。此外并著见于某章某节,即姓氏相同,也必博稽详辨,使学者有所考。孟子曰:“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?”本书之作,当本此意。该书有清刻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玉照堂米帖

    二卷。不著刻者姓名。第一卷为《尺牍渊明诗》、《详瑞》、《蜀素卷》,第二卷为《天马赋》。且在其卷首有“米南宫墨妙”篆书,下有“仲寿”二字印,以及“春草堂图书”印;卷尾有“玉照堂审定真迹摹勒于石”篆书两行

  • 金台集

    二卷。元乃贤(1310-?)撰。贤另著有《河溯访古记》。此集为卮素所编,前有欧阳玄、李好文、贡师泰三人序。又有黄溍题词。末有揭傒斯跋。共收诗二百余首,多为应酬之作。晚年虽内登翰林,外参戎幕,但仕进非其

  • 读中庸记

    一卷。清范泰衡(详见《读大学记》)撰。是书大都本于《章句》,稍参考《辑略》、《或问》之旨。也是分节为说,而理较显豁。驳语类言戒惧是由外以尽于内,慎独是由内以及于外。称经文首言须臾不可离,归重于不睹闻与

  • 拜经日记

    又名拜经堂日记,十二卷。清臧庸(1767-1811)撰。臧庸本名镛堂,字在东,一字西成,号拜经,一号用中,江苏武进(今武进县)人,经学家,臧玉琳曾孙。臧庸继承家学,又师事卢文弨,还曾在苏州从钱辛楣、王

  • 通鉴续编

    二十四卷。明陈柽撰。柽字子经,奉化(今属浙江)人。生卒年不详。明初侨居白下(今南京),为翰林学士,迁待制,后以非罪死。其家世传史学。著有《通鉴续编》、《尺牍筌蹄》等。柽以《资治通鉴》和《通鉴纲目》并终

  • 说文籀文考证

    二卷。近代叶德辉撰。叶氏生平著述,见《说文段注校三种》。是书乃是考证《说文》所采籀文之作。叶氏自序云:“《说文》一书,字则‘参以古籀’,谊则‘博采通人’,不考古籀不知文字递嬗之因,不采通人不知故训相传

  • 论语殷氏解

    一卷。晋殷仲堪撰。清马国翰辑为一卷。仲堪陈郡(今河南淮阳)人。官至振威将军。《晋中兴书·陈郡殷录》载:“殷仲堪少好学,能清言。”《晋书本传》云:仲堪能清言,善属文,每云三日不读道德论,便觉舌笨间强。其

  • 夷陵州志

    十卷,拾遗一卷,明陈宣修,刘允、沈宽纂。陈宣,平阳人,官夷陵知州。刘允,荣昌人,进士。沈宽,弘治间贡生,官训导。考宜昌志,宋代有黄环《夷陵志》,载《宋史·艺文志》,元代有《硖州路夷陵志》,又有明初《夷

  • 卮言余录

    十三卷。明林炫(生卒年不详)撰。林炫,字贞孚,闽县(今福建省闽侯县)人。明正德九年(1514)进士,官至通政司参议。此书乃其随笔札记,共十三卷,多谈典籍艺文,也颇及杂事,评史者也不少。但其中往往只引用

  • 南阳集

    三十卷。《附录》一卷。宋韩维(1017-1098)撰。韩维,字持国,开封雍丘(今河南杞县)人。因文韩亿辅政,不试进士。文去世,仍闭门不仕。宰相荐其好学嗜古,安于静退,召试学士院,辞不就。富弼召见,授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