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四声等子

四声等子

一卷。作者和成书年代尚无确考。元熊泽民《切韵指南序》云:“古有《四声等子》,为流传之正宗。”熊序写于至元丙子(1336年),既然是“古有”,则《四声等子》可能产生于元代以前;《四声等子序》有“近以《龙龛手鉴》重校”的话,证明《四声等子》成于《龙龛手鉴》之后,《龙龛手鉴》作于北宋至道三年(997年);由此推测,《四声等子》可能是南宋或南北宋之间的产物。而从它的内容来分析(如麻韵的三等字还没有变为后代的[ie],即没有分出《中原音韵》的车遮韵;支思韵也没有出现;齐微韵还没有单独分出等),它的撰作应在南宋时期(李新魁《汉语等韵学》)。《四声等子》在图式上沿袭了《韵镜》和《七音略》的特点,但在内容上却有很大变化,有脱离《切韵》系韵书的倾向,对语音变化有较充分的反映。在声母方面,它与《韵镜》、《七音略》相同,把三十六字母分为二十三行,“帮”与“非”,“端”与“知”,“精”与“照”仍各并列为一行。但它没有采用《七音略》宫商等发音部位的名目;字母顺序与《七音略》也不完全相同,《七音略》的顺序是唇、舌、牙、齿、喉,《四声等子》的顺序是牙、舌、唇、齿、喉;《韵镜》喉音各母的顺序是影、晓、匣、喻,《四声等子》则是晓、匣、影、喻。《四声等子》的韵母系统与《韵镜》、《七音略》有重大差别。它对《切韵》的韵类进行较大合并,只列二十图。此书还将韵部归纳为十六摄,并标出十六摄的名称,即“通”、“止”、“遇”、“果”、“宕”、“曾”、“流”、“深”(内转)、“江”、“蟹”、“臻”、“山”、“效”、“假”、“梗”、“咸”(外转)。“所谓‘摄’者,盖即聚集尾音相同,元音相近之各韵为一类也。”(罗常培《汉语音韵学导论》)“摄”与图并不完全相合,有的一摄就是一图;有的一摄包括开合两图;有的一图包括两摄,某些摄的字附在其他摄所处的图内,情况是“江”附于“宕”、“梗”附于“曾”、“假”附于“果”,并于一图的两摄,读音比较接近,或可能已混同。《等子》韵图与韵摄的差异,说明“摄”的划分已与实际语音不合,所以才通过韵图进行调整。并两摄于一图与宋代实际语音是符合的,周祖谟《宋代汴洛语音考》说宋代汴洛文人的诗词用韵,宕摄与江摄通用;曾摄两韵已转入梗摄;两摄已通用不分;果假两摄已不分。《等子》的入声韵既承阳声韵,又承阴声韵,这是《七音略》“铎”“药”兼承阴阳的扩大和发展,说明当时入声韵尾已发生变化,可能已由收[-p]、[-t]、[-k]三种韵尾,变为[-k]、[-?]两种韵尾。在韵图的编制方式上,与早期韵图也有不同,《韵镜》、《七音略》都是先分声调,在声调之内再分四等;而《四声等子》及《切韵指南》则先分四等,然后再在等内分四声。《四声等子》对后代韵图有很大影响,人们对它的评价很高,明袁子让说:“《四声等子》分母辨等,字学之神圣也。”元熊泽民说它“为流传之正宗”。是书有元刊本、明万历五年(1577年)崇德圆通庵僧如彩单刊本,另有文津阁本、《粤雅堂丛书》本、《咫进斋丛书》本、《丛书集成》本等。一般认为《咫进斋丛书》本较好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尚书日记

    十六卷。明王樵(详见《周易私录》)撰。此书不载《尚书》原文,仅按原书次第逐条诠释。其说解大抵以蔡沈《书集传》为宗,蔡《传》于《尚书》名物制度诠释未详者,采旧说补之。又取金履祥《通鉴前篇》所载,凡涉及当

  • 蒙训

    一卷。清杨庆(详见《古韵叶音》)撰。此书共分十九个门类,皆采拾论述前人如何崇奉封建礼教、佛家戒律清规,将自己的言论行动,分成善恶两类,逐日登记,借以考验功过,祈求上天护佑。认为世间确有神灵,只要虔诚地

  • 杨忠武公年谱

    一卷。清杨国佐、杨国桢(1782-1849)编。国佐事迹不详,国桢字海梁,嘉庆九年(1804年)举人,入赀为户部郎中,出任颖州知府,迁河南布政使、巡抚,调山西巡抚。道光二十一年(1841年)授闽浙总督

  • 周易经疑

    三卷。元涂溍生撰,自刻本。涂溍生字自昭,宜黄(今江西宜黄)人,曾任赣州濂溪书院山长。其事见于《江西通志》,称其著有《易义矜式》。朱彝尊《经义考》载其有《易主义》一卷,注已佚。柯劭忞考证,此书应名为《经

  • 正思斋杂记

    二卷。明刘教(生卒年不详)撰。刘教,字因吾,吉水(今江西省吉水县)人。据书中称孝宗为今上,知刘教为弘治中人,其事迹不详。此书二卷,杂论古今轶事,颇为尊崇道学。其开卷引陈亮之说,以岁建干支推宋,元、明国

  • 发音录

    一卷。明张位撰。张位字明成,新建(今江西新建县)人。隆庆二年(1568年)进士,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,进少保。天启中赠太保,谥文庄。尚著《问奇集》、《词林典故》、《警心类编》、《周易参同契注解

  • 小嫏嬛馆丛书十二种

    七十四卷。清陈乔枞(1809-1869)撰。陈乔枞字朴园,一字树滋,闽县(今福建闽侯)人。道光举人。曾任江西临江、抚州知府。其父陈寿祺曾被阮元聘入“诂经精舍”,后又主讲泉州清源书院、鳌峰书院。擅长辑佚

  • 皇华集

    二卷。《续集》一卷。明翰林院修撰。本书系明赴朝鲜使臣与其藩臣之唱和集。正德十六年(1521),唐皋、兵科给事中史道以颁明世宗即位诏奉使朝鲜,与其藩臣日有唱和。朝鲜国王李怿特命书局编成此集。本书卷首有嘉

  • 救荒备览

    四卷。清劳潼撰。劳潼,字润之,号莪野。广东南海人。乾隆举人。官国子监学正。著有《四书择粹》、《孝经考异》、《读史随笔》、《荷经堂稿》。是书卷一录王汝南《赈恤纂要》,卷二摘录蒋伊《臣鉴录》“在官事实”六

  • 考古辞宗

    二十卷。明况叔祺(生卒年不详)编。况叔祺字吉甫,高安(今属江西)人。嘉靖二十九年进士。官至贵州提学佥事。本书以浦南金所编《修辞指南》为蓝本,而增抄《文选》双字类要于各类之下。一切分目体例及每类的前半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