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大乘义章

大乘义章

二十卷。隋代释慧远撰。慧远生平事迹详见《维摩诘所说经义记》辞条。《大乘义章》原有五聚,二百四十九科,分为十四卷,现存本只有四聚,二百二十门,分为二十卷。本书主要内容是:一、教聚,二、义法聚,三、染法聚,四、净法聚,五、杂法聚(今已佚)。教聚中分有三门,即:众经教迹义,三藏义、十二部经义。义法聚中分有二十六门,即:佛性义、假名义、入不二门义、二谛义、二无我义、如法性实际义、七解脱门义、三有为义、三无为义、四空义、四优檀那义、四悉檀义、四真实义、四谛义、四缘义、五果义、六因义、四空义、五法三自性义、六种相门义、八识义、十因义、十一空义、十二因缘义、十八空义、二十二根义。染法聚分有六十门,即:二障义、三障义、三根三道三毒烦恼义、三使义、三漏义、四缚四流四栀义、四取义、四种身结义、五住地义、五盖义、五下分结义、五上分结义、五悭义、五心裁义、五心缚义、六垢义、七漏义、七使义、八慢义、九种恶觉义、八妄想义、八倒义、九结义、十使义、十缠义、十障义、十四难义、十六神我义、六十二见义、八万四千烦恼义、身等三业义、三性业义、三受报业义、三界系业义、三时报业义、四曲秽浊三业义、黑白四业义、五逆义、六业义、七不善律仪义、八种语义、九业义、十不善业义、十四垢业义、十六恶律仪义、饮酒三十五失义、二种生死义、四生义、四有义、四识住义、四食义、五阴义、六道义、七识住义、八难义、九众生居义、十二入义、十八界义、二十五有义、四十居止义。净法聚有一百三十三门,分因法、果法两类。因法一百一十五门是:发菩提心义、回向义、金刚三昧义、断结义、灭尽定义、一乘义、二种庄严义、二种种姓义、证教二行义、三归义、三学义、三聚戒义、三种律仪义、业观舍义、三慧义、三种般若义、三智义、三量智义、同相三道义、别相三道义、三种住义、烦等四心义、人四依义、法四依义、四圣种义、四亲近行义、转业四行义、四修定义、四不坏净义、四坚义、四种道义、四种善法义、四种味义、四德处义、四种求知义、四陀罗尼义、四无量义、四无碍义、菩萨四无畏义、四摄义、五愿义、五戒义、五品十善义、五停心义、五圣支定义、五圣智三昧义、五智义、五忍义、五种菩提义、五种方便义、五种善法义、五行义、五生义、五无量义、五德举罪义、五种教诫义、六波罗蜜义、六念义、主种决定义、六妙行义、六种善法义、六和敬义、六修定义、六三昧义、六摄义、七善律仪义、七净义、七财义、七种大乘义、七地义、八戒斋义、八禅定义、八解脱义、八胜处义、八行观义、八大人觉义、八法摄摩诃衍义、九次第定义、九想观义、九断智义、十想义、十一切入义、十圣处义、十种慰喻义、十愿义、十种供养义、十无尽藏义、信等十行义、十明义、十忍义、十无生忍义、十住义、十行义、十回向义、十地义、十功德义、见性十法义、涅槃十因义、菩萨十力义、菩萨十无畏义、三乘共十地义、十智义、十一智义、十一净义、十二头陀义、十二巧方便义、十三住义,离十四垢业义、离隐六方、离四恶友、摄四善友义、十四化心义、十六特胜义、菩萨十八不共法义、二十种法师德义、贤圣义。果法十八门是:涅槃义、无上菩提义、净土义、三佛义、三智义、四智义、四无畏义、五分法身义、五眼义、六通义、十号义、十力义、十八不共法义、百四十不共法义。杂法聚虽然文佚,但是据道宣的传说推考,当有二十九门。慧远的《大乘义章》代表了他所宗的南道地论师的观点和释经方法,对当时流行的《毗昙》、《成实》,处处予以精简。对远传师菩提流支之说作了直率的批评,而一时传为南地论师所撰的《大乘起信论》也多处引用,足见《大乘义章》在博寻旧解,穿凿新奇,精爽宏瞻等方面的价值所在。现常见版本是续藏经本有载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开方说

    三卷。清李锐(1768-1817)撰,黎应南补。李锐字尚之,号四香,江苏元和(苏州)人。他早年习《算法统宗》,便心通其义,遂为九章八线之学。嘉庆初获读秦九韶、李冶诸书,略加校勘注释。先为浙江学政、巡抚

  • 雅乐发微

    八卷。明张敔(生卒年不详)撰。张敔铙州(今属江西)人,官至礼部员外郎,精通律历。张敔论乐大旨以入声最低者为黄钟,最高者为应钟之变宫。是书自元声正半律之法以至乐器、乐歌、悬图舞表无不具备。后面又有《雅义

  • 诗经精义

    五卷,附一卷。清代黄淦撰。黄淦字纬文,浙江仁和人,乾隆庚子(1780)举人。生卒年不详。是书首有汤诰序及淦自序,末有门人汤春生跋。卷首总论,《国风》、《小雅》、《大雅》、《颂》,各为一卷,后附序传,为

  • 读易举要

    四卷。元俞琰撰。此书《文渊阁书目》、焦氏《国史经籍志》、朱睦《授经图》皆著于录,然传本甚稀,故朱彝尊《经义考》亦云未见。四库馆臣自《永乐大典》辑出,仍编次为四卷,流布渐广。俞琰易学,以朱子为宗,故此书

  • 释人注

    一卷。清孙冯冀撰。冯翼字凤卿,奉天承德(今属河南)人。云南巡抚曰秉之子,荫生,简用通判、侯补郎中。尚著《江宁金石待访录》,与王瑜同撰《说文正字》。是书凡十六篇、释生第一、甲象人头为甲属第二、乙象人颈为

  • 孱守斋遗稿

    四卷。清姚世钰(约1703-1757)撰。姚世钰,字玉裁,号薏田,归安(今浙江吴兴)人,生卒年均不详。诸生。世钰少嗜学,负俊才,与弟汝金同为当时著名文士。喜山水,善交游,与金农、厉鹗等称莫逆交。年五十

  • 春秋诸传辨疑

    四卷。明朱睦(详见《易学识遗》)撰。该书《明史·艺文志》著录,卷数相同,共一百八十八条,主要辨正《春秋》三传中的疑难问题。朱睦著有《五经稽疑》,该书即其中的《春秋》部分。据作者《五经稽疑》自序,该书首

  • 国朝十家四六文钞

    十卷。清王先谦(1842-1917)编辑。王先谦字益吾,号葵园,湖南长沙人。同治四年(1865)进士,钦点翰林院庶吉士,后历任翰林院监修、国子监祭酒、江苏学正,光绪十七年(1891)至光绪二十八年(1

  • 阳春集校本

    一卷。清王鹏运(1849-1940)校。王鹏运字幼遐,号半塘老人,晚号鹜翁,广西桂林人。同治举人,官御史、礼科给事中。其著颇富,有《味梨词》多种。本书据鹏运自跋云:“《阳春集》刻本久佚,从彭文勤传抄汲

  • 化清经

    一卷。晋蔡洪(生卒年不详)撰。清马国翰辑。蔡洪字叔开,吴郡(今江苏长江以南)人,初仕吴,入晋,举秀才,仕至松慈令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,儒家,梁有蔡氏《化清经》十卷,蔡洪撰,亡。《意林》、《唐书·经籍志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