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大复集

大复集

三十八卷。明何景明(1483-1521)撰。何景明字仲默,号大复山人,河南信阳人。弘治十一年(1498)举于乡,年仅十六岁,弘治十五年(1502)进士,授中书舍人,官至陕西提学使。何景明志操耿介,与李梦阳并有国士之风,两人均善诗文,开始相得甚欢,成名后却分道扬镳,然而天下语文必并称何李。正德、嘉靖年间,其与李梦阳致力于复古之学,极力推崇先秦两汉的散文、汉魏的古诗和盛唐的近体诗,与李梦阳、徐祯卿等被称为“前七子”,与李梦阳、边贡、徐祯卿并称“四杰”,又为弘治十才子之一。著有《雍大记》(已著录)《大复集》等。其诗文集版本较多,最早的刻本是嘉靖年间的野竹斋刻本,题为《何氏集》,共十六集;集前有嘉靖三年(1524)唐龙序,序称此集为何景明去世后,康海、张治道就其群集所选编的。以后又有嘉靖年间义阳书院刻本,其卷帙甚至内缺字都与野竹斋本相同。嘉靖三十四年(1555),袁璨与何景明之子何立根据其所遗诗赋,重新编辑刊刻了《大复集》,此集共三十七卷,此本还增有嘉清三十四年(1555)邹察跋。此集为万历五年(1577)陈堂、胡秉性所刻,题为《何大复先生集》,共三十八卷,并增加了嘉靖三十七年(1558)王世贞序。王重民的《中国善本书提要》怀疑王序系伪作。何景明为“前七子”中较有影响的人物,他主张复古,强调效法古人要“欲富于材积,领会神情,临景结构,不仿形迹”,进而认为要从古人入,从古人出,做到“舍筏达岸”。其文多为议论,较有远识,对社会政治亦有清醒的态度,笔调流畅,气势豪逸;其诗多针对现实,揭发时弊,讽刺恶端,如《玄明宫行》、《点兵行》、《岁晏行》诸篇,皆俱有较强的批判、认识价值。其歌行兼学“四杰”,注意换韵自然,音节和畅,给人以宛转抑扬之感。近体则注意选词,浏亮秀逸,但结构不够新警。有明嘉靖年间刻本、《四库全书》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华阳漫稿

    十四卷。明章焕(生卒年均不详)撰。章焕,字懋宪,嘉靖进士。官至总督南京仓储副都御史,当时以赴任迟延,言者劾其怠慢君命,而降职并调到广东做官。抚治郧阳及襄阳。政事文章均为当时推重。著有《华阳漫稿》。是集

  • 骊山集

    十四卷。明赵统(约1550前后在世)撰。赵统生平详见《杜律意注》条。是集为杨光训编订。集中自称:“嘉靖丁未(1547年)误仇陷狱,近三十年,多为诗。万历癸酉(1573年)恤归,仍岁为一集。”故是集中赋

  • 百问答

    无卷数。比利时柏应理(?-1692)撰。柏应理字信末,耶稣会士。1658年同南怀仁等三人一道来华,1680年被召回国,其目的一方面是为招募新教士,一方面是为向罗马教皇说明中国对仪式问题的立场。在此期间

  • 南浦秋波录

    三卷。清张际亮(详见《金台残泪记》)撰。该书为笔记体,记福州歌妓及演艺等事。卷一为“纪由”,叙述闽中乐妓的发展历史,上溯至唐代中叶,止于清道光年间,粗略描绘出了闽中戏曲业的演变情况。卷二为“纪人”,分

  • 春秋左传杜注综览

    三十卷。清彭云墟撰。云墟以字行,名失考。该书是对杜预《春秋经传集解》的汇编。有清光绪二十六年(1900)刊本。

  • 晚翠轩集

    一卷。清林旭(1875-1898)撰。林旭,字暾谷,号晚翠,侯官(今福建闽侯县)人。举人出身。少孤,从塾师学律赋,出语惊人。年十九乡试第一,试卷传诵一时。入都后名士争相交往,试礼部不中,发愤于诗词,取

  • 通制条格

    为元朝法令文书汇编《大元通制》的条格部分。《大元通制》颁行于英宗至治三年(1323),分四个部分:一、诏制,九十四条;二、条格,一千一百五十一条;三、断例,七百一十七条;四、别类,五百七十七条。全书已

  • 贞翁净稿

    十二卷。明周伦(1463-1542)撰。周伦,字伯明,晚号贞翁,昆山(今江苏昆山县)人。明弘治十二年(1498)进士,官至南京刑部部尚书。谥康僖。著有《贞翁净稿》。是稿经明士英删定,由周伦之子周凤起刊

  • 禹贡水道考异

    十卷。清方堃撰。方堃字冉亭,湖南巴陵(今湖南省岳阳市)人,嘉庆十三年举人。本书分为南、北二条,南条“水道考异”五卷,北条“水道考异”五卷。据称,本书南条多主目验,但方堃声称汉水在没有和沔水会合之前,已

  • 启札青钱

    十八卷。不著撰者姓名。所载手书正式。一曰具礼、二曰称呼、三曰叙别、四曰瞻仰、五曰即日、六曰时令、七曰伏惟、八曰燕居、九曰神相、十曰尊候、十一曰托庇、十二曰入事、十三曰未见、十四曰祝颂、十五曰不宜。亦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