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大隐楼集

大隐楼集

十六卷。明方逢时(约1556前后在世)撰。方逢时,字行之,一字兆行,号金湖。湖北嘉鱼人,生卒年未详。嘉靖二十年(1541)进士,除江苏宜兴知县,征收户部主事,改工部、历员外郎中,出为宁国知府,迁广东副使,改山西,进右参政,以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,改大同,进兵部侍郎,总督宣大山西军务,进兵部尚书,加太子少保,召理戎政,致仕归。事迹具详《明史》本传。著有《白冶集》、《十二吟稿》、《铃阁清声》、《大隐楼集》等。今唯《大隐楼集》见存于世。《千顷堂书目》、《文瑞楼书目》著录有十卷、十一卷、十五卷之别。疑所据皆非全帙。乾隆间,逢时六世孙承保觅得十一卷本,又益以书、檄、论、议、叙、记、杂文厘定为十六卷。于乾隆四十二年(1777)重新刊刻行世。集前有清人毕沅、卢文弨序。逢时由曹郎出为太守,时政务简易,其所为文亦皆疏通畅达。隆庆初,巡抚辽东,周历南北,得山川景物之助,故其文气体雄浑瑰丽,阖辟变化,不可方物。亦时有议论风发之作,充分表现了其过人的才识。方逢亦喜为诗。随时随地抒写性灵,所作诸体皆工。其五言古体学曹植、陆机;近体则诗宗唐音,注意声调、色泽、意境。友吴国伦评论说:“少保诗,才情美,音节调,其气豪岩不羁,纯乎唐音。”(《甔甀洞续稿》)综观其诗,时有陈色,新意不多。另有嘉渔刘氏活字印本及潜江甘氏重刻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古刻丛抄

    一卷。明陶宗仪编撰。陶宗仪,字九成,号南村,黄岩(今属浙江)人,元末明初文学家。元末举进士不第,明洪武中曾任教官。勤于记述典章制度,编有《南村缀耕录》三十卷。又节录前人的小说笔记等为《说郛》。能诗,著

  • 疫疹一得

    二卷。清余霖(生卒年不详)撰。余霖字师愚,桐城(今属安徽)人。少业儒,攻科举,屡试不第,遂攻医学。博览医书,长于治疗疫病。因父染时疫,为群医所误,乃发愤著书立说。见当时治疫所用不外伤寒之剂,因研读本草

  • 三苏文范

    十八卷。旧本题明杨慎(1487-1559)编。杨慎字用修,号升庵。四川新都人。正德六年(1511)进士,授翰林修撰,曾充经筵讲官,又召为翰林学士。然此书所收皆近于科举之文,不似杨慎所作。此书有《四库全

  • 冲虚至德真经

    见《列子》。

  • 竹书纪年集证

    五十卷。清陈逢衡(详见《逸周书补注》)撰。正文四十九卷,卷五十为《补遗》;卷首《凡例》、《叙略》、《集说》,不入卷数。逢衡以孙晴川、徐文靖两家纪年文书尚未精当,乃旁搜博采,细为诠释。始以群书订《竹书》

  • 春秋集传辨疑

    十卷。唐陆淳(详见《春秋集传纂例》)撰。此书是陆淳转述啖助、赵匡两家攻驳三传之论的书。《纂例》一书,啖助排比科条,阐明笔削之旨,其攻击三传之论,只总举其大意。而此书则列举未入《纂例》之三传文,条列其失

  • 史氏菊谱

    一卷。宋史正志撰。史正志,字志道,自号吴门老圃,江都(今江苏江都县)人。生卒年不详。绍兴二十一年(1151)进士,官拜司农丞。孝宗时,曾历守庐州、扬州、建康,官至吏部侍郎,归老姑苏。著作除《史氏菊谱》

  • 质盦经说

    一卷。清末白作霖撰。作霖字振民,江苏通州(今江苏省南通市)人,生卒年不详,光绪十一年(1885)举人,曾修业于南菁书院,向黄以周习经学。此书说经三十五条,均为书院应课之作,并经黄以周审定。作霖治经,致

  • 广夷坚志

    二十卷。旧本题明杨慎(1488-1559)撰。杨慎,字用修,号升庵,新都人,杨廷和之子,正德六年(1511)举进士第一。杨慎广读博著,时推第一,有《升庵集》等多部。《广夷坚志》据说乃全录《乐史广卓异记

  • 海宁王忠悫公遗书

    四集,四十三种。清末民国初王国维(已著录)撰。王国维著述甚丰,该书一、二集收录主要为小学、金石类著作,如《观古堂金文考释五种》、《补高邮王氏说文谐声谱》;三集则为史学著作,如《古本竹书纪年辑校》(朱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