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卷。不著撰人姓名。只有抄本,而无刊本。书面有“诗农”二字小印。可能为撰者或藏书者的雅号。明铎有《满苏经书成语》,所辑成语自《书经》、《易经》、《诗经》。此书取别本三经成语,系旧抄巾箱小本,共五卷。书
六卷。宋林季仲(生卒年不详)撰。林秀仲字懿成,自号芦山老人,永嘉(今浙江温州)人。宣和中进士。高宗时,赵鼎荐为召官,累迁吏部郎。时秦桧主和议,季仲引勾践事争之,大忤秦桧,被罢官。后官太常少卿,知婺州。
二卷。德意志汤若望(?-1666)撰。汤若望字道未,耶稣会士,生于科隆。1622年与金尼阁神甫来中国,先在北京学汉语,后到西安传教。1630年被召回北京,同意大利耶稣会士罗雅谷绘治天文历法,编成《崇祯
十八种,一百五十七卷。清孙錤、孙澍编辑。孙錤字野史,自号独学生,又号岷阳大布衣,蜀郫县(今属四川成都市)人。嘉庆时为国学生,但不事举业,与其弟孙澍构古棠书屋,闭门联榻,扬榷古今,不问外事。其为文力求奇
十六卷。东汉王逸(约89-158)撰。王逸,字叔师,南郡宣城(今湖北宣城)人,汉安帝元初(114-120)中举,为校书郎,《楚辞章句》约作于此时。汉顺帝时(126-144)官至侍中。著有赋、诔、书、论
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,闻郎江上歌声。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。
四卷。清刘元燮(约1745年前后在世)撰。刘元燮字孟凋,湖南湘潭人,生卒年均不详。雍正八年(1730)进士,官至山西道御史,缘事降广西布政司经历。元燮工诗,著有《寒香草堂集》四卷、及《耨学斋稿》、《梅
二十卷,《附录》一卷。元柳贯(1270-1342)撰。柳贯,字道传。浦江(今属浙江)人。累官至翰林待制、兼国史院编修官。世称柳待制。其文章原本经术,精湛闳肆,与黄溍齐名。早年著而不存其稿,年四十始集为
五卷。不著编者名氏。考本篇中所载治浚疏奏之人名,乃陶澍、李鹏、梁章钜、蒋攸铦等,皆清道光年间抚道江苏诸官。重浚吴淞,其身当其事。后人则搜其奏议条例等文,辑成此书。清刻本,共五卷。首冠工段图一、吴淞图一
一卷。清末民初廖平撰。意在阐明三易之源流。三易即指文王、周公作经,孔子作传。其主要内容有:,论三易之说出于周礼。认为东汉易学家只提到文王作易,至马、陆才添入周公。又据《礼运》考证孔子之易则承续于商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