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卷。明彭百炼(约1431前后在世)撰。彭百炼,字若金,泰和(今江西泰和县)人,生卒年不详。明永乐十三年(1415)进士,官至广西道监察御史。著有《若金集》。是集前有任敬敏序,称“其遗文分为十四卷”。
一卷。清秦东来撰。秦东来字旭堂。寿阳人。作者认为,专言理而最切于用者,当首推六十四卦之大象。因此书中于每卦之后都有一“以”字,即用的意思。使用这个用字的人,或者是先王大人,或者是后与士,而更多的是君子
十二卷。《总论》一卷。明余光、余竑同治。余光字希之,郡诸生,有文名,湛心著述,著有《春秋存俟》、《李贺诗注》及《耐庵集》。余竑字赓之,崇祯丁丑(1637)进士,以制举业与同年生夏允彝、陈子龙齐名,授宣
一卷。清吕调阳(其生平著述未详)撰。是编系吕氏读许书之札记,立论多较通达。如论未有文字之先,“百物皆有名,其名皆俗所名也。圣人制书契,即本俗所名者,与之画出,故能使人人通晓,所谓万民以察也”。论形声,
五卷。明吕楠(详《周易说翼》)撰。《尚书说要》一书,为吕楠与其门人论说《书经》之语,其后编次成帙。是书之说,大多采自前人,与蔡沈传注时有不同,并间出己意。其中亦难免臆度无据之辞。有明抄本,今藏上海图书
十六卷。清毕沅(1729-1796)撰。沅字攘蘅,一字秋帆,自号灵山人,江苏镇阳人。沅一生著述颇多,有《夏小正考注》,已著录。在沅校注《墨子》之前,已有卢文弨、孙星衍二人校注。沅集其成,复检群书,参酌
二卷。清潘任(其生平著述未详)撰。潘任常熟(今属江苏)人。是书取《说文》之“粹言”(精粹之语),繁征博引,不废宋儒,进行理道心性之说教。例如:许云“道立于一”,任谓“即《戴记·中庸》云‘其为物不贰’之
一卷。清翁方纲(详见《诗附记》)撰。翁方纲是清代著名学者,著述很多。他认为,古代《春秋》经传各自独立成卷,自从杜预将传文分系于经文之下,以便读者,但对传文进行割裂分配,强传从经,使首尾隔绝,前后失去照
五卷。见“方言考”。
一卷。清世宗爱新觉罗·胤禛(1678-1735,1723-1735在位)撰。胤禛,清圣祖第四子,年号雍正。五年(1727)与俄订立《中俄布连斯奇界约》和《中俄恰克图界约》,划定中俄中段边界。七年(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