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己畦诗集

己畦诗集

十卷。《残余》一卷。清叶燮(1627-1703)撰。叶燮字星期,号己畦。江苏吴江人。因晚年隐居横山,学者称横山先生。康熙九年(1670)进士,十四年(1675)官宝应知县。不久因“伉直不附上官意”,被借故落职。此后绝迹仕途,卓然孤立,不以时势为转移。曾纵游海内名山大川,寓佛寺中诵经著述,教授生徒。叶燮一生成就主要在诗论。有《原诗》四卷,分为内外两篇。内篇为诗歌理论,论述“数千年诗之正变、盛衰之所以然。”外篇为诗歌评论,主要论工拙美恶。这是叶燮的主要贡献。其诗文创作,熔铸古今,在清初自成一家。其文一方面继承了“文以载道”说,另一方面又能因时适世,巧加变化。或直抒胸臆,顿挫激昂;或议论风发,语言雄辩;或随意挥洒,流转自如。时人称之为“文章巨手”。其中以《留侯论》、《范增论》、《诸葛孔明论》诸篇较著名。其诗宗韩杜,气象高浑,造语成熟老练,颇见境界。其著作除《原诗》外,还有《诗集残余》一卷、《己畦文集》二十二卷、《汪文摘谬》一卷、《江南星野辩》一卷。此集张玉书序,称“其诗铺陈排比,顿挫激昂,类少陵;诘屈离奇,陈言刊落,类昌黎;吐纳动盈,浑涵光茫,类眉山。洵燮诗之定评。至其性伉直,知宝应县,卓著循声。其时县苦兵差,作诗讽喻。其残余稿中诸作,犹可想见其爱民之心,是固足以传。何况其主持东南坛坫几三十年,门下弟子如沈德潜,文章沆瀣,流风所被,逾百年而不衰。燮与士祯虽异趣,而士祯固未尝不引为同调。要其著作,意必钩元,语必独造,宁不谐俗,不肯随俗,于诸名家中,能拔戟自成一家者。康熙二十三年(1684)曾有刊本,岁久残失。至乾隆十六年(1751),其曾孙昭九,玄孙叔暮,访求原本,重为补刻,即此本。当时本与文集合刊,有乾隆十六年(1751)二弃草堂刊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仪礼蒙求

    二卷。清唐仲冕(?-1827)撰。仲冕字六枳,号陶山,湖南善化县(今湖南省东北部)人。乾隆甲午(1774年)举人,癸丑(1793年)进士,知荆溪县,累官陕西布政使,权巡抚,所至之处有惠政,尤其喜欢修治

  • 孟子列传补编

    一卷。清张承燮纂。承燮,清末人,生卒年及事迹未详。张氏以《史记》中孟子事迹记载简略,而与各世家及《六国年表》多自相矛盾,故取历代言孟子较详者,为之补缺、订正,分段叙述孟子幼学时事及游历之事。此书有光绪

  • 梁书

    五十六卷。姚思廉(557-637)、姚察(533-606)撰。姚思廉,唐初史学家,字简之,吴兴武康(今浙江德清县)人,姚察是姚思廉的父亲,字伯审。在陈任吏部尚书,在隋做秘书丞,撰梁、陈二史,未成而卒。

  • 忙豁仑·纽察·脱卜察安

    见《元朝秘史》。

  • 春秋师说

    三卷。元赵汸(详见《周易文诠》)编。此书是由赵汸记录整理的黄泽论《春秋》之语录。赵汸曾师从黄泽,其初一再登门,得六经疑义十余条以归。后复往留住二年,得黄泽口授六十四卦大义与学《春秋》之要。此书行文称“

  • 陵水县志

    十卷。清瞿云魁纂修。瞿云魁,顺天(今北京市)人,乾隆五十七年(1791)任知县。旧志修于清康熙间县令高首标,至乾隆十年(1745)县令卫飏骏第二次复修,当志告成时,卫飏骏离任,未及付剞劂,遂手录一册。

  • 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

    一卷。不著撰人。《金刚经》全称是《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或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。最早由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(402)译出。以后出现多种译本,主要有唐玄奘、义净译本等。此经以一实相之理为体,以

  • 深秀亭近草

    五卷。清潘钟麟(约1692年前后在世)撰。潘钟麟,字层峰,华亭(今上海松江)人,生卒年均不详。本编皆七言律诗,前四卷为乞酒之作,分别投赠给二百六十五人;后一卷为寄怀之作,分别投赠给三十人,以大学士王项

  • 汉阳县志

    三十二卷,附续志一卷。清刘嗣孔修,刘湘煃纂。刘嗣孔,字宗儒,陕西绥德县人,举人,官汉阳知县。按汉阳县,历千百年,迄无专志可考。《文渊阁书目》载:有明永乐十九年(1421)以前汉阳县志一册,不著撰者姓氏

  • 新繁县志

    ①十四卷首一卷,清郑方城、朱敦修等纂修。郑方城,闽县(今福建闽侯县)人,曾任新繁县知县。新繁县典籍于明末沦于灰烬,清初敕修通志,邑令缀拾旧闻,费三载之心血,蔚成志一部。《新繁县志》乾隆八年(174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