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带经堂诗话

带经堂诗话

三十卷。清王士祯(1634-1711)著。生平详见《带经堂集》辞目。张宗楠(17041765)纂集。张宗楠,字汝栋,别号含广。浙江海盐人。其家为海盐世族,即所谓涉园张氏。张宗楠曾多次参加省试,屡荐不中,遂无意于功名,遁居林下,以读书著作为乐。其所作诗文除词外,当时即多散佚不存。张宗楠崇拜王士祯,尝梦见士祯并与之接谈,后来在许昂霄建议下纂集《带经堂诗话》。他认为王士祯原已行世的《渔洋诗话》未尽精蕴,遂广泛搜罗王士祯著作中有关论诗的文字,如《池北偶谈》之类二十余种,兼及轶事、史论等。同时,又择取士祯前后诸大家绪论与之互相发明,间有疑义,则与其兄弟及许昂霄等讨论剖析。几经寒暑,凡三易其稿而成此书。名之为《带经堂诗话》,与《渔洋诗话》以示区别。《带经堂诗话》较全面地反映了王士祯的论诗主张,阐述了他的“神韵说”理论。张宗楠自序谓,意在启前贤之局鐍,作后学之津梁。全书共二千余条,每条下均注明出处。分类汇钞,以门类为经,以年代为纬。前列自序、纂例、汇纂书目。卷首为御笔、应制。以下分为八门、六十四类。八门为综论、悬解、总集、众妙、考证、记载、丛谭、外纪。张宗楠纂集,务在求全,不免失之宁滥勿缺、冗繁琐杂,也有真伪混淆,以误传误者。《带经堂诗话》成书于乾隆二十五年(1760),初刻于乾隆二十七年,同治十二年(1873)广州藏修堂重刻,后又有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。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刊行校点本,收入《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韩诗外传校议

    一卷。清许瀚撰。许瀚字印林,山东日照人,精通经史及金石文字,在声韵训诂方面造诣尤其精深,撰有《攀古小庐杂著》。《攀古小庐杂著》共分五类,该书属其中经传说一类,仅存遗稿,未曾刊行。直到民国三十一年(19

  • 整庵存稿

    二十卷。明罗钦顺(1465-1547)撰。罗钦顺字允升,号整庵,江苏泰和人。弘治六年(1493)进士,授编修,迁南京国子司业,乞归养,刘瑾怒而夺职为民,刘瑾被诛后复起,官至南京吏部尚书,学者称整庵先生

  • 冰川诗式

    十卷。明梁桥(生卒年不详)撰。梁桥,真定(今河北保定)人,字公济,号冰川子。由选贡生授四川布政使经历。《四库全书总目》称,是书成于嘉靖己巳。(己巳是隆庆五年。疑是嘉靖乙巳〈1545〉之误。)是书分定体

  • 白云居米帖

    十二卷。清姚士斌(生卒年不详)刻前八卷,其孙姚学经(生卒年不详)续刻后四卷。姚士斌,字式峰;姚学经,字东樵。皆旌德(今属安徽)人。姚士斌之父姚继韬曾购得米芾大小行楷书迹共八种,打算刻石,但不幸早逝。姚

  • 四川通志

    ①四十七卷首一卷,清黄廷桂纂修。黄廷桂(1691-1759),汉军镶红旗人,字丹崖。康熙末以世荫起家,历任宣化总兵,四川提督,甘肃巡抚,两江、四川总督,武英殿大学士等。乾隆二十年(1755)任陕甘总督

  • 丁吏部文选

    八卷。明丁奉(约1523年前后在世)撰。丁奉,字献之,号南湖,江苏常熟人,生卒年不详。明代诗文作家。正德三年(1508)进士,官至南京吏部郎中。著有《南湖留稿》、《南湖逸稿》。是集由宣城梅守箕合二稿选

  • 绿水新编

    三卷。明莫叔明撰。叔明,明末叶人,生卒年事迹均不详。字公远,江苏吴县人。该编各卷题有广平安谦校正字样,包括古今体诗,前有知吴县事广平安谦作的序文。序中认为叔明近体诗仿温庭筠、韦应物;歌行效贾岛、孟郊。

  • 童蒙习句

    一卷。明赵撝谦(1351-1395)撰。撝谦原名古则,后更名谦,其生平著述见《六书本义》。此书的体例是,每列一字,必载篆隶真草四体。然小篆和真书各有定格,而隶书与草书变体很多,不能赅备,只能略见一斑。

  • 益都金石记

    四卷。清段松苓撰。段松苓,字赤亭,益都(今山东寿光县境)人。段松苓与朱文藻同以诸生专治金石之学见知于士林。阮元搜集和编撰《山左金石志》时,段松苓即担任编辑之事。益都古为山东青州府治,自汉代以来,世为北

  • 乐府补题

    一卷。佚名编。本书不著编辑姓氏,皆为宋末遗民倡和之作。收王沂孙、周密、王易简、冯应瑞、唐艺孙、吕同老、李彭老、陈恕可、唐珏、赵汝钠、李居仁、张炎、仇远等十三人、无名氏二人之作。有《赋龙涎香》八首,调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