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思陵翰墨志

思陵翰墨志

一卷。又名《翰墨志》、《高宗翰墨志》。宋高宗撰。宋高宗赵构(1107-1187),字德基,始封康王,徽、钦二帝被金人掳掠之后,即位于建康(今南京),先以李纲为相、宗泽为将,力谋恢复,但高宗一向怯懦,为奸佞之臣黄潜善、汪伯彦所惑,而南迁扬州避敌,后定都临安(今浙江杭州),以秦桧为相,杀害抗金名将岳飞,与金讲和,对金称臣,成偏安之局,史称南宋。高宗在位三十六年,无子,传位于孝宗,淳熙十四年崩,庙号高宗。高宗当卧薪尝胆之时,未能修炼戎韬作为自强之计,却耽心于笔札,效太平治世之风,可谓舍本而求未。然而以书法论,却颇得其精深。陆游在《渭南集》中极称其“妙悟八法,留神古雅,访求法书名画不遗余力”,且清暇之时,展玩摹拓不稍懈怠。王应麟《玉海》亦称其初喜黄庭坚体格,后又采米芾,不久皆置不用,专意于羲、献父子,手追心摹,并认为学书应当以钟、王为法,然后出入变化,自成一家。在《翰墨志》中,赵构自称五十年间未尝离开笔墨,可见其于书画钻研颇深。是书开篇即称“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,无不临摹”,正是在这种精深研究、揣摩的基础上,赵构才得以俯瞰中国古代书法的全貌,品而评之,惟宗王羲之、王献之父子,并谓宋代“承五季之后、无复字画可称”。太宗时搜罗法书,备尽求访,仅李建中以字形瘦健“姑得时誉”,却恨无秀异;熙丰以后,蔡襄、李时雍“方入格律”;继有苏、黄、米、薛,“笔势澜翻,各有定向”。于同时仅举钱塘之吴说、信州之徐竞,尚皆不满之词。是书以较大篇幅论述学书宜正书、草书“不可不兼有”之说,中间插以书人之风格特色,亦不乏书家趣事,如米芾之“洁疾”与“择婿”,趣味横生,可见其推重米芾之行草,发自喜爱之心。且论效米芾法者“不过得外貌,高视阔步,气韵轩昂。殊不究其中本六朝妙处,酝酿风骨,自然超逸”,可谓入微之论、不刊之言。其后叙及先皇帝宋徽宗时,言其“尤喜书致,立学养士,惟得杜唐稽一人”,可是,对此人后代书家未举其名,不知何故。其中《论砚》一则,一直为后世鉴赏家奉为指南。《翰墨志》评论书家之得失优劣,有的放矢,精深细致,不失为我国书评史之重要书法杂著。有《百川学海》本、《詹氏书苑补益》本、《说郛》本、《书苑》本、《四库全书》本等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群书纂类

    十二卷。明袁均哲(生卒年不详)撰。袁均哲字庶明,建昌(今属四川省)人。正统中官郴州知州。此书为临江张九韶《群书备数》补其缺遗,加以注释。共十三门,一百二十三事,一千四百三十四条。

  • 小山词校记

    一卷。清朱孝臧(1857-1931)撰。朱孝臧生平事迹见《淮海居士长短句校记》辞条。孝臧得赵氏星凤阁藏明抄本晏几道《小山词》,以校毛氏汲古阁本,择善而从。既以刊行,复撰校记于后。除用毛本外,参以汪大钧

  • 竟山乐录

    四卷。清毛奇龄(见《乐本解说》)撰。是书依据明代朱权《唐乐笛色谱》,以四、乙、上、尺、工、凡、六七个字循环而成七调。如果四为领调,那么乙就是变宫,上为商、尺为角,工为徵,凡为变徵,六为羽。高四为宫清,

  • 岭西水陆兵纪

    二卷。明盛万年撰。万年字伯恭,秀水(今浙江嘉兴)人。生卒年不详。万历癸未(1583)进士。官至江西按察使,迁云南布政使,未到官,卒。此书乃其任广西按察使时作。当时,倭寇入侵境内,万年率兵击退之。事后增

  • 翊学诗

    一卷。书成于嘉靖七年(1528年)。此书是嘉靖七年五月经筵官进讲大学衍义时,明世宗朱厚熄因制五言古诗一章,并序之以赐阁臣;大学士杨一清、贾咏、翟峦等奉表谢,并和之以进;其后,谢迁、张璁相继入阁,世宗亦

  • 奏对稿

    十二卷。明张孚敬撰。(见《谕对录》)。在《谕对录》中备载世宗密谕及当时奏草,共三十四卷。《奏对稿》为万历中巡按浙江御史杨鹤所选,共二十一卷,比原集减少了三分之一,在第十二卷附刻了序文十九篇,大概是删繁

  • 春秋日食集证

    十卷。清冯澄撰。冯澄,字涵初,号清渠,南通(今江苏南通)人,廪贡生。勤学多才,长于考证之学,著有《强自力斋丛书》二十一种,九十二卷,《春秋日食集证》是其中的一种。按:《春秋》历术,自古以来推步的人很多

  • 柯家三馆词

    三卷。清严元照(?-1818)撰。严元照著有《尔雅匡名》,此为所撰词集。首卷五十四首,附载敦元和作四首,倪稻、孙徐球和作各一首。次卷五十三首,附徐宗彦和作一首。末卷四十首,附顾翰和作一首。词末间附师友

  • 九经补韵考证

    一卷。清钱侗(1778-1815)撰。钱侗字同人,一字赵堂,江苏嘉定(今属上海市)人,钱大昕弟大昭之子,经学家、文字音韵学家。嘉庆庚午举人,议叙知县,因丁忧归家。钱侗对于经史传志,无所不通,在历算学方

  • 春秋说

    二卷。清郑杲(详见《论书序大传》)撰。杲治学推本于郑玄,对《春秋》三传无所偏护,认为《左传》记事,《公羊传》说文,《穀梁传》明义,因此先对三传列表,观其横纵,然后进行论说,兼综三传,阐发三传同异大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