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新出汉魏石经考

新出汉魏石经考

四卷(影印原稿本)。吴维孝撰。维孝字峻甫,率宾人。书前有宋文蔚、刘芝叟、陈景陶的序以及吴氏的叙目。首卷是汉石经残字,二卷为魏石经残字,三卷是魏石经残字考释。四卷以周氏、马氏所藏以及破碎的魏石经残字作为结束。卷中所收,以光绪乙未年(1895)以后出土汉魏石经为限。其前著录于《隶释》、《录续》和黄易所藏的概不掺入。只有那些《隶释》所载汉石经《论语》与新出汉石相衔接的,吴氏将其拼合於新出残字断处,以著录之。所以此书冠以“新出”之名。其书成於1925年,虽名为“新出”,而1925年以后所出的汉石经多字《周易》以及第二次发现的石经后记,均未收录。所据以考释的,汉石经部分,只有第一次发现的石经后记,以及《鲁诗》、《仪礼》、《春秋》、《论语》等一些小石。魏石经部分,仅仅为在正面、背面刻有《尚书》、《春秋》的两石以及周氏、马氏所藏之石,还有《尚书》之《皋陶谟》、《益稷》、《多方》、《立政》数小石而已。此书所考所收,既不如罗振玉集录汉石经那么丰富,也不如王国维、章炳麟、王广庆诸人考定魏石经那么详尽。如汉石经残字中,“阳弭夫谓赫南仲”七字一石,是《诗经》之《采薇》、《出车》篇中的文字,却列于表叙之后;“遂后首醢”四字一石,是《仪礼》之《乡饮酒》之文,却以为是《燕礼》之文,尤为疏舛。但是吴氏对于魏三体石经中的古文,上溯《说文》,下证以《汗简》《四声韵》以后诸书,认为将石经之科斗文,与秦汉所称古籀两相质证,无不可融通。虽或体有繁省,形有革诡,但究其渊源无不若出于一。这种识见颇能不为旧说所囿。按,石经三体书,唐时教国子,限三年业成,其中即有三体中之古文。陆德明《经典释文》,其尚书释文未经开宝改写的原本,也都用这种古文。郭忠恕的《汗简》,其古文也多据此收入。晁公武《郡斋读书志》认为古文《尚书》作字奇古,不是穿凿附会字书的人所能理解的,学者考察它,可以知道造字之本。在宋以前,对于这种古文尚知其渊源所自,其后,人们未见开宝改定以前的《经典释文》原本。又因《经典释文·叙录》有“尚书之字,本为隶古。既是隶写古文,则不全为古字,今宋斋旧本及徐、李等音,所有古字盖亦无几。穿凿之徒,务欲立异,依傍字部,改变经文,疑惑后生”之语,人们不知陆氏别有所指,误以为此种古文为陆氏所不取。至《四库提要》遂指薛季宣《尚书古文训》所据的这种古文为奇形怪态,不可辨识。到了乾嘉之后,钟鼎之学盛行,因此种文字与之不同,更斥以为奇诡,不足为训。从此便没有过问这种古文的人了。只有孙星衍《三体石经遗字考》认为它或合于《说文》所载古文重文,或足补《说文》所未备。孙氏寻绎其字画,实为小学圭臬,具有特识。但同意他的学说的人极少。直至发现表里尚书春秋三体石经之后,人们才相信这种古文不是郭忠恕、薛季宣等人伪造的。对于《汗简》《四声韵》所引古文,才不加疵议,并公认这种古文为孔壁中的真古文。但王国维仍认为周秦间的古文不是殷周间的古文。吴氏此书认为把这种古文与古籀相质证,无不可融通,这是发前人所未发,为全书精华。此书又考证《尚书·无逸》“仲宗及高宗”之“仲”字,古文作“”,与殷虚文字契合。“仲丁”之“仲”字,上有旗游之形,其取象相同。《春秋·僖公》“天主狩於河阳”的“狩”字,古文假“兽”为狩,与殷虚文字契合。“王狩於某”之“狩”作“兽”,其假借也相同。其体其例,都是从殷商文字一系继承来的,其间虽有变更,但保持殷商古文者仍居多数。认为这种古文是周秦间古文的观点,固然未免囿于许慎古文出自壁中的成见,未明真象,但吴氏仅知其与古籀融通,而不知其中尚有殷商古文,仍嫌未尽透彻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北宋嘉祐石经周礼礼记残石

    一卷(吉石盦丛书本)。罗振玉据其所藏本影印。书不分卷,凡三十一页。首影印原石《周礼》、《礼经》、《孝经》三经残字,后有罗氏宣统丁巳闰月跋。据跋所记,《礼记》存《檀弓》六十行,《中庸》五十行。《孝经》存

  • 苔谱

    六卷。清汪宪(详见《说文系传考异》)撰。是书的主要内容是杂录关于苔的文句和故事。第一卷为释名,第二卷为总叙,第三卷为诸品苔,第四、五卷为苔生处所,第六卷为杂录。是书是较早的一部关于记载苔的内容丰富的书

  • 周易补注

    十一卷。清爱新觉罗·德沛著。德沛字济亭,官至吏部尚书,后袭封简亲王,卒谥曰仪。德沛讲求义理之学,非空谈性命,其书发挥经义简洁切实。虽曰辑古人以补古人,实为自抒心得。今存自刻本。

  • 逸亭易论

    无卷数。清徐继恩撰。继恩字世臣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,号逸亭。此书共八篇,首篇为河图书,二篇为洛书说,三篇为先天八卦图说,四篇为后天八卦图说,五篇至七篇皆为卦序说,末篇为策数说。《易》论始于河图洛书之

  • 观树堂诗集

    十四卷。清朱樟(约1711年前后在世)撰。朱樟字亦纯,一字鹿田,号慕巢。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康熙举人,官至泽州知府。其诗为《叱驭集》一卷,入蜀时作;《问绢集》一卷、《白舫集》二卷、《古厅集》四卷,皆

  • 伤寒舌鉴

    一卷 清张登(生卒年不详)撰。诊法著作。张登字诞先,江苏吴江人。张倬之兄。其父张璐为当时名医,对伤寒颇有研究,著有专书。张登曾与其弟张倬一同参订由其父诠次的《伤寒缵论》、《伤寒绪论》。对其父的学术思想

  • 说文逸字附录

    一卷。清郑知同撰。参见《说文浅说》。知同父郑珍尝以《说文》本有之字铉本多亡逸,因据他书所引补一百六十五字为《说文逸字》二卷。此外尚有本书写误之旁,《系传》窜衍之字,大徐误增之文,诸书所引以他籍冒许书者

  • 酒边词

    二卷。宋向子諲(1086-1153)撰。向子諲字伯恭,临江(今四川忠县)人。钦圣宪肃皇后再从侄。元符初,以恩补官。南渡初,历徽猷阁直学士,知平江府。事迹载《宋史》本传。向子諲晚年以忤秦桧致仕,卜筑于清

  • 易图条辨

    一卷。清张惠言撰。所谓“易图”,首论河图洛书,次辨刘牧太极生两仪、天地数十有五诸图,再次为朱子启蒙图、太极图、赵撝谦天地自然之图、赵仲全古太极图、参同契纳甲图、皇极经世、读三易备遗、卦变图等。张氏谓洛

  • 玉恩堂集

    九卷。《附录》一卷。明林景肠(约1582年前后在世)撰。林景旸,字绍熙,华亭(今上海松江)人,生卒不详。隆庆二年(1568年)进士。官至南京太仆寺卿。著有《玉恩堂集》。是集为其子有麟所编。凡九卷,其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