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新方言

新方言

十一卷。近人章炳麟撰。章炳麟(1869-1936)字太炎,一名绛;初名学乘,字权叔。浙江余杭县人。从俞樾学,又问学于黄以周。年二十七加入康有为发起的“强学会”,1897年任《时务报》撰述,参加维新运动,被清廷通辑,亡命日本。后因倡导资产阶级革命被捕入狱。自1904年起,先后任《大共和日报》主编、护法军政府秘书长等。晚年以讲学为业。1936年病逝于苏州。学问渊博,在语言文字研究上成就尤为卓越,为清代朴学殿军,并开创了具有深远影响的“章黄学派”。著述甚丰,有《文始》、《新方言》、《小学答问》、《国故论衡》、《庄子解故》、《訄书》等,后人辑为《章氏丛书》。《新方言》搜集方言俗语八百余条,仿《尔雅》体制,分为《释词》、《释言》、《释亲属》、《释形体》、《释宫》、《释器》、《释天》、《释地》、《释植物》、《释动物》等十篇。每篇为一卷。第十一卷为音表。末附《岭外三州语》一篇,考释惠州(今广东惠阳)、嘉应州(今广东梅县)、潮州(今广东潮安)客家话中一部分词语的来源。书前有自序,书后有刘光汉、黄侃的跋语。章氏对清人的方言著作十分不满,认为杭世骏、程际盛二家之作,不过抄录字书而已,既不能疏通证明,又不能和当时的方言结合。钱大昕之《恒言录》“沾沾独取史传为证,亡由知声音文字之本柢”。翟灏之《通俗篇》“虽略及训诂,亦多本唐宋以后传记杂书”,不能结合古训,且缺乏分析说明。而章氏《新方言》则以“疑于义者以声求之,疑于声者以义正之”为原则,根据声韵通转规律,以古语证今语,以今语通古语,从时、地两方面,把语音、语义密切结合起来,说明某些方言词的错综变化。如卷一《释词》:“《方言》:‘訾,何也。’今通语曰‘曾’,俗作‘怎’。或曰‘訾’音转如‘债’。四川成都以东谓‘何’曰‘訾’,杨越亦如之。‘訾’转债者,脂支对转。”章氏《新方言》确较杭、程等人著作前进了一大步,但由于章氏笃信“今之殊语不违姬汉”,一定要把“笔札常文所不能悉”的方俗语词,在《尔雅》、《方言》、《说文》中求得本字,因此往往失于主观臆断。关于这个问题,章氏弟子沈兼士《今后研究方言之新趋势》(收入《段砚斋杂文》)认为:“表示语言的文字,本不一定都用本字”;语词随时孳生,“后起的语言,不必古书中都有本字”。“语言往往因种族交通而发生混杂的状态,倘一切以汉字当之,恐反昧其来源”。并且“中国的语言由单缀音逐渐变为多缀音,而文字学家仍拘守著‘字’,不注意到‘词’,对于复音词往往喜欢把他拆开来,一个一个替他找本字,殊为无谓”。沈氏认为研究方言的方法可以分纵横两方面:纵的方面应该从事“各代记载中方言之调查和比较”,“单缀语渐变为多缀语之历史的研究”,“语言与文字之分合的研究”,“语源的研究”;横的方面应该从事“语汇之调查”,“同一意义之各地方言的比较研究”,“各地单语之词性变化法的比较研究”,“与异族语之关系的研究”。沈氏的这些观点,至今亦应认为是正确的。由此亦知章氏的《新方言》虽较清人的方言作品前进了一步,但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都是陈旧的,使这部书的价值受到影响。《新方言》收入《章氏丛书》(1919年),通行的是浙江图书馆的校刊本(1917年)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中庸臆说

    一卷。清常茂仁撰。茂仁字炳南,河南密县(今河南密县)人。著有《书经臆说·大诰篇》、《诗经臆说·父王篇》。其说《中庸》,以孝字为宗旨,其大意谓中庸宗旨,只是一孝,吃紧在先有其终,此孔孟待阐之旨,程朱未窥

  • 古文四声韵

    五卷。宋夏竦(985-1051)撰。夏竦字子乔,江州德安(今属江西)人。累迁枢密使,封英国公,徙武宁军节度使,进郑国公,谥文庄。善属文,多识古文奇字,著有《文庄集》、《古文四声韵》、《声韵图》等。是书

  • 九经字样

    一卷。唐唐玄度(生卒年不详)撰。玄度为文宗开成间(836-840)翰林待诏,据《唐会要》云:“太和七年(834)二月,敕唐玄度覆定石经字体。十二月,敕于国子监讲论堂两廊,创立石九经。”玄度《九经字样》

  • 职方周先生诗文集

    二卷。明周岐凤撰。其生卒年及事迹无可考。据王英等人序文可知其为吉水(今属江西)世家,自教官为县佐为国子学正。永乐初两迁为王府纪善,作《宝贤堂箴》,以示规讽,仁宗欲用之,后以荐起,为兵部职方员外郎。是集

  • 奇游漫记

    四卷。明董传策撰。传策事迹见《奏疏辑略》条。该书是其因弹劾严嵩而贬谪南宁时所作。书名“奇游”取苏轼诗语。苏轼有《谪儋耳渡海诗》,中云“老使南荒吾不恨,兹游奇绝冠平生。”书取此名有借喻之意。书中卷一曰出

  • 周礼故书考

    一卷。清程际盛撰。际盛原名炎,字焕若,号东治。江苏长洲县(今属江苏)人,乾隆庚子(1780)进士,官至湖广道御史。此书不但收集郑注明言故书之异文,并收读如读为之字,计《天官》三十余条,《地官》六十余条

  • 周易何氏讲疏

    一卷。辑佚书,隋何妥撰,清马国翰辑。何妥字楼凤,西城(今陕西安康)人,官至国子祭酒。封襄城县公,卒谥肃。《北史》有传,称其撰《周易讲疏》十三卷、《孝经疏》二卷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载,《周易讲疏》十三卷,

  • 四书益智录

    二十卷。清桂含章撰。桂含章字鉴亭,号坤三,安徽石棣(今安徽太平)人。是编有近乎讲章者,有类似语录者。大抵近乎讲章者,流于浅陋;类似语录者,陷于玄虚。其《论语》“曾子吾日三省”章,引外国人利玛窦说,谓“

  • 十七史论

    九卷,年表一卷,清夏敦仁撰。夏敦仁,字调元,武进(今江苏省武进县)人。其中《十七史论》论述的是汉代到五代时期的史事,尽管所论有些陈旧,但他在每个朝代前各系世系,将正统王朝的世系与非正统的朝代世系并列,

  • 胜朝粤东遗民录

    四卷。清陈伯陶(见《宋东莞遗民录》)撰。该书记粤东明季遗民旧事。自各郡县志及清初诸遗老文集,旁加考证,辑出二百九十余人。以不试不仕为断,依郡县分列。诸书互异及可疑者,别为按语。凡遗民著作皆录其书目。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