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良交泰录
十八卷。明尹直(详见《名相赞》)撰。是书为直致仕以后所作,成于弘治十七年(1504),而表上止于正德六年(1511)。书中内容,皆援引经史,附以己之论断。一卷有《易》三篇,《书》十二篇;二卷有《诗》五篇,《春秋传》五篇,《礼记》二篇,孔子三篇,孟子五篇;三卷以下,则备述历代君臣问答之语及治乱兴衰之故。始自汉高祖,迄于明孝宗,而记明事相当于古事之二分之一。末卷自录献纳之词,且连篇累牍,盖欲自附于古名臣之后,表进于朝。明孝宗曾薄其为人。《四库全书总目》有该书存目。
十八卷。明尹直(详见《名相赞》)撰。是书为直致仕以后所作,成于弘治十七年(1504),而表上止于正德六年(1511)。书中内容,皆援引经史,附以己之论断。一卷有《易》三篇,《书》十二篇;二卷有《诗》五篇,《春秋传》五篇,《礼记》二篇,孔子三篇,孟子五篇;三卷以下,则备述历代君臣问答之语及治乱兴衰之故。始自汉高祖,迄于明孝宗,而记明事相当于古事之二分之一。末卷自录献纳之词,且连篇累牍,盖欲自附于古名臣之后,表进于朝。明孝宗曾薄其为人。《四库全书总目》有该书存目。
见《甲申保定城守纪略》。
一卷。清黄元善(?-1902)撰。元善为湖北钟祥县(湖北省中部)人。咸丰九年(1859年)进士。由户部郎中补河南道御史,光绪八年(1882),授刑科给事中,转工科掌印给事中,授贵州粮储道,历署贵州布政
六卷。清唐英撰。唐英字俊公,沈阳人,官九江关监督。唐氏以明张氏(位)《问奇集》、李氏《问奇一览》所列骈字略而未详,且多讹误,因搜辑群书,于骈字下备注出典,并载出处,删讹补阙,又以己见折衷而成是书。卷五
一卷。清魏元旷(详见《易独断》)撰。该书是作者所撰《述古录》中的一种。不载《春秋》全文,也不论《春秋》全经,有所论说则分别条录,也不另加标题。大体上在于通论《春秋》经义,疏通发明,折衷众说,不拘泥于一
一卷。清马国翰辑。全书共计二十三条,另有注一条,又有附录注一条。与乔松年辑《汎引诗纬》一卷相比,马国翰辑《诗纬》多辑录了十六条。其中属于开元占经者计有十六条,这是乔松年所尽力搜求而终于未能得到的部分。
四卷。近人易顺鼎(1858-1920)撰。顺鼎字仲实,号湘农,又号哭盦,湖南汉寿县人,光绪元年(1875)举人,官广西右江道、云南临安开广道、广东钦廉道等。顺鼎以诗名著海内,对经学亦有研究,此书刊行时
①五卷。清堵嶷修,张翕纂。堵嶷,湖北汉阳人,顺治十二年(1655)进士,康熙元年(1662)任博平县知县。张翕,山东茬平人,进士出身,纂有《茬平县志》。考博平县志,创修于明正德十二年(1517)知县胡
二卷。清张绍南辑,王德福续辑。绍南,江苏阳湖(今武进)人,德福江宁人。谱主孙星衍(1753-1818),字渊如。乾隆五十二年(1787年)进士,官至山东督粮道,后引疾归,主讲钟山书院。于经史、文字、音
十七卷。《别集》二卷。清舒位(1765-1816)撰。舒位字立人,号铁云。直隶大兴(今北京)人。乾隆五十三年(1788)举人。此后屡试进士不第,长年奔走四方,从军西南,游于戎幕。后来又设馆授徒,浪迹吴
二卷。明黄焯撰。黄焯,字子昭,南平人。正德进士。先官永州知府,后改任湖广参政。浯溪旧有元颜书院,黄焯扩而建之,以便游观者。其雇石中诸刻,谓不可以不传。乃命邑生集,重新刊行,即此书。《浯溪集》明嘉靖刻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