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春秋左氏传注疏校勘记

春秋左氏传注疏校勘记

三十六卷。清阮元(1764-1849)撰。阮元字伯元,号芸台,清江苏仪征人。乾隆时进士,授翰林院编修,历官浙江、江西、河南巡抚,湖广、两广、云贵总督等职,道光时官至体仁阁大学士。平生提倡学术,治汉学,曾于杭州创立诂经精舍,于广州创立学海堂。又罗致学者编书刊印,主编《经籍纂诂》,校刻《十三经注疏》,汇刻《皇清经解》等。好经籍训诂,著作有《畴人传》、《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》、《性命古训》、《考工记车制图解》等,收入《研经室集》。阮元在组织学者校刻《十三经注疏》时,对各经注疏广罗异本,进行校勘,《春秋左氏传注疏校勘记》即其中的一种。他将有异文之处摘录出来,下面附以各本的不同文字,有时指出其正误。《校勘记》前有阮元序,序后罗列引用书目,有唐石经春秋》及宋刻残本、南宋相台岳氏本、宋刻小字本、宋纂图本、日本足利本《春秋经传集解》,宋本《春秋左传正义》,递修本附音释《春秋左传注疏》,明阁本、明监本及重修监本、明常熟毛氏汲古阁刊本《春秋左传注疏》。该校勘记对于研究《左传》注疏有重要的学术价值。阮元将《十三经注疏校勘记》合为二百四十八卷,收入所刻《皇清经解》中,《春秋左氏传注疏校勘记》(又名《春秋左传校勘记》,附《释文校勘记》六卷)也包括在内。清光绪二十四年(1898)苏州官书坊又将《十三经注疏校勘记》汇刻成《宋本十三经注疏并经典释文校勘记》。阮元汇刻《十三经注疏》,将《校勘记》附在各卷之后。民国时世界书局又据阮本缩印,保存原貌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中华书局多次据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

猜你喜欢

  • 孝经全注

    一卷。清李光地(1642-1718)撰。李光地字晋卿,号厚庵,又号榕村,谥文贞,福建安谿(今福建安溪)人。著述颇丰,有《大学古本说》一卷、《中庸章段》一卷、《中庸余论》一卷、《论孟札记》四卷、《周易观

  • 幸存录

    六卷。明夏允彝(?-1645)撰。夏允彝字彝仲,号瑗公,松江华亭人(今上海市松江人),明末江南名士,畿社领袖。崇祯十年(1637年)进士,官长乐县知县,有廉能,极得人望。与张溥等人的复社通声气,为同志

  • 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

    一卷。清莫友芝(1811-1871)撰。友芝字子偲,号郘亭,晚号眲叟,贵州独山人。道光辛卯(1831年)举人,曾客曾国藩幕。通小学,精版本目录之学,为晚清宋诗派作家。著作尚有《韵学源流》、《郘亭诗钞》

  • 云庄礼记集说

    十卷。元陈澔(1261-1341)撰。浩字可大,号云庄,一号北山,江西都昌人。澔少承家学,好学博古,宋末隐居不仕,授学乡里,学者称为经师先生。是编书名取之于己号,成书于至治三年(1322),集有元以前

  • 易经简明集解

    无卷数。清李源撰。源字巨涛,山东利津人,乾隆进士,官至台州知府。此书无卷数,宗主折中、述义并兼采诸家以补程朱之阙。作者偶引史事,以显其义。为了便于初学,故取平易简明。据其自序,此书另附有论互体卦变一篇

  • 番禺县志

    二十卷,清任果、常德修,檀萃、凌鱼总纂。常德,满洲正黄旗人,举人,乾隆三十九年任(1774)番禺知县。檀萃(?一1802),字岂田,号默斋,安徽望江(今江苏金坛)人,乾隆二十六年(1762)进士,在云

  • 风俗通义佚文

    一卷。也称《补辑风俗通义佚文》。清顾櫰三辑。顾櫰三生平事迹详见《补后汉书艺文志》。东汉应劭撰《风俗通义》三十一卷(一说三十二卷、三十卷),今本仅存十卷,亡佚严重。钱大昕、卢文弨等辑有《逸文》,顾櫰三亦

  • 周易辑义续编

    四卷。清卢兆鳌(详见《周易辑义初编》)撰。此书宗从来知德的学说,对易学有关间题多有阐发,不无卓见。如其解释“君子终日乾乾”说:“乾为纯阳,日禀阳精,故乾有日象。内卦至三,乾象已成,故称终日”。实发前人

  • 陆堂集

    四十四卷。清陆奎勋(1663-1738)撰。陆奎勋,字聚侯,号星坡,又号陆堂,浙江平湖(今浙江省平湖市)人。康熙六十年(1721)进士。陆奎勋曾主持广西秀峰书院,其学规仿朱熹白鹿洞遗意,成就甚众。是集

  • 空闺感旧诗存

    一卷。清郑贞德撰。郑贞德生卒年不详,广东香山人,郑礼堂之五女,黄仪彰之妻,早寡。清代诗人。此书有光绪三十年(1904)黄翼彰刊本。书前有刘玉麟所作序言,陈存志写有徵诗记事,黄翼彰撰写颂语及“七律”一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