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卷。清王仁俊撰。仁俊生平及事迹皆不详。此书以分析列举郑玄笺注之义例为主体。除举例说明人们所熟知的引用三家今文诗说,引申毛传、改毛传之误几种体例外,又增举了所谓附传、补传、引他经例,与他经违异例,笺说
中华书局1956年将《古书疑义举例》、《古书疑义举例补》、《古书疑义举例续补》、《古书疑义举例校录》、《古书疑义举例增补》五书汇为一编,名《古书疑义举例五种》。《古书疑义举例》七卷,清俞樾撰。俞氏生平
①十二卷,首一卷。清尤淑孝修,李元正纂。尤淑孝字孟仁,大兴(今北京市大兴县)人,举人出身,乾隆十九年(1754)任即墨知县。李元正,邑人。尤淑孝到任后,周览疆域,博考庶政。因索邑乘参阅,见其断简残篇,
一卷。陈戚衮撰,清马国翰辑佚。戚衮字公文,盐官(在今浙江海宁)人,官至始兴王府录事参军。事迹具《南史》本传,传载戚衮撰《三礼义记》、《礼记义》、《周官音》,今具不传。《周官音》隋唐志均不著录,唯陆德明
二十二卷。宋叶梦得(详见《春秋传》)撰。知唐啖助、赵匡及宋孙复一反汉晋以来尊经重传之传统,提倡弃传求经,直于经寻求《春秋》大义,此风影响了整个宋代经学。叶氏亦受其影响,故此书摘抉三传是非,主于信经不信
八卷。旧本题明杨慎(1488-1559)编。杨慎,字用修,号升庵。新都(今属四川)人。杨延和之子。正德六年(1511)举进士第一。授修撰。其博文强识、著述甚丰(百余种),明时推为第一。其书饾饤补缀,类
十七卷。明李本固撰。本固字维宁,临清州(今山西临清)人。万历二十年(1592)进士,官至太仆寺少卿。该书篇第全依朱子本,而《文言》则用吴澄本,所以称“古本”。但朱子本于古属实,而吴澄则不知其所出,恐是
一卷。清张璐(详见《张氏医通》)撰。又名《石顽老人诊宗三味》。张氏认为人身有病,莫不见之于脉。但当时的某些脉学著作却颇多疏漏谬误之处,于是编撰此书。书成于康熙二十八年(1689)。全书共三万七千字,以
一卷。南齐顾欢(419-483)撰。清马国翰辑为一卷。欢字景怡,一字元平,吴郡盐官(今浙江海宁境内)人。道教思想家。好黄老学,通阴阳书,著有《夷夏论》、《三名论》。其作《论语注》,史志《释文·叙录》皆
十卷。《附录》一卷。唐黄滔(约900前后在世)撰。黄滔字文江,莆田(今属福建)人。生卒年不详。乾宁二年(895)进士,兴化中除四门博士,迁监察御史里行。天复六年(901),应召为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推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