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武经七书

武经七书

二十五卷。宋朱服等校定。朱服字行中,湖州乌程(今浙江湖州)人。生卒年不详。熙宁进士甲科,以淮南节度推官充修撰、经义局检讨,历国子直讲、秘阁校理。元丰中,擢监察御史里行。俄知谏院,迁国子司业等职,卒于徽宗朝,《宋史》有传。宋神宗元丰三年(1080)四月,下诏校定《孙子》、《吴子》、《六韬》、《司马法》、《三略》、《尉缭子》、《李靖问对》等书,镂板行之。(李焘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三〇三)。“七书”之名,缘由而生。负责董理校定的便是国子司业朱服。自此,《武经七书》被定为官书,颁之武学,并列于学官,设武经博士。《七书》次序虽屡有变易,但此七部书却一直固定未变。此书自颁定后为历代政府所重视。南渡以后,宋高宗明确规定“凡武学生习七书兵法”,武举考试也以《七书》命题。明代建国之初,太祖朱元璋便下令兵部刻印,发给附监读书的各级武职军官子弟。清代仍沿袭宋、明旧制,武科用此书试士。此书的北宋刊本今已不可见。最存最早的刊本是南宋本,原藏归安陆氏皕宋楼,后归日本岩崎氏,藏日本静嘉堂。国内所藏有宋刻元明递修本,藏南京博物院。上海图书馆藏明嘉靖三十一年(1552)陕藩刊本、明监本。此外,军事科学院图书馆藏有明刊本。东北师大图书馆藏清刊本。北京图书馆藏有清影宋抄本。现今通行的是1935年上海涵芬楼影印中华学艺社借照东京岩崎氏静嘉堂本。《七书》的注本,作为一个整体统一注释,首推宋代施子美《七书讲义》为最先。至明代注家蜂起,其最负盛名者,当为刘寅《七书直解》。新注本有中国军事史编写组《武经七书注释》(解放军出版社,1986年版)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宋元春秋解提要

    无卷数。清黄叔琳(详见《砚北易钞》)撰。此书杂采宋元诸家论《春秋》之说,作者未加考评;书前有总论、凡例,亦系采集旧文。卷首有自注,脱落未写者四十二条,书中亦多有空白处,当系叔琳尚未完成之稿。

  • 春秋徐氏音

    一卷。晋徐邈撰,清马国翰辑。据《晋书·徐邈传》,徐邈著有《春秋音》,今佚。马国翰从《经典释文》并参考《集韵》,辑录佚文一卷,收入《玉函山房辑佚书》中。该辑本对研究古音韵有一定参考价值。

  • 大学古义

    一卷。清刘光蕡(1843-1903)撰。光蕡字焕唐,号古愚,陕西咸阳人。清经学家。著有《立政臆解》等书。是书大意,认为《大学》者,以天地民物为一体。学以讲明其理,然后实为其事。明德是道之本,亲民是道之

  • 昨非庵日纂

    见《昨非斋日录》。

  • 觚庵诗存

    四卷。清俞明震(1858-1918)撰。俞明震字恪士,号觚庵,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。知兰州府,署甘肃布政使。辛亥革命后,俞明震辞官,卜宅杭州西湖,经年而卒。其人笃好名理,其为诗也,熔铸灵性,如杜甫忧民

  • 唐开元占经

    一百二十卷。唐瞿昙悉达撰。瞿昙悉达先世为天竺人,后移居中国。唐玄宗时官太史监,开元六年(718)受诏翻译佛历,称《九执历》,其中介绍印度天文历法学。著有《唐开元占经》。本书前二卷集录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理

  • 春秋列国世代便览

    一卷。清孙湘撰。湘字楚泉,清苑(今河北清苑)人,生平事迹不详。据该书前同治元年(1862)刘毓楠序,知成书于道光、咸丰年间。先列周王朝的世代,然后列周王朝的同姓诸国(鲁、郑、晋、卫、蔡、曹、滕、吴),

  • 书经精义

    四卷,补遗一卷。清黄淦撰。此书卷首有特通阿序以及黄淦自序,其次是古《尚书》序及总论。卷一《虞书》,卷二《夏书》,卷三《商书》,卷四《周书》,卷末补遗。书中无黄淦自己的见解,多取自诸家之说,所采宋人蔡沈

  • 孝经大学合读

    一卷。清胡清瑞撰。胡清瑞字辑五,襄城(今河南襄城)人,以进士官河间知府。胡清瑞早年学从陆王入门,晚年酷爱汉学家言而力排程朱之说。胡氏认为,四子书都受宋人所毁,而《大学》受毁尤为严重。斥责二程、朱熹名为

  • 尔雅注疏

    十卷。晋郭璞注、宋邢昺疏。郭璞(276-324)字景纯,河东闻喜(今山东闻喜县)人。东晋文学家、训诂学家。惠怀之际避难江南,元帝时官尚书郎,后王敦任为记室参军,为敦所杀,敦祸平,追赠弘农太守。《晋书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