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白虎通义

白虎通义

四卷。东汉班固(32-92)撰。班固是东汉杰出的史学家,曾著有《汉书》一百卷。《白虎通义》又名《白虎通》或《白虎通德论》。东汉初年,由于谶纬的发展,古文经学的兴起,政治思想及学术领域出现了极其复杂的矛盾。为了解决这些矛盾,章帝于建初四年(79)召开了白虎观会议。参加会议的学者有李育、魏应、杨终、淳于恭、丁鸿、楼望、张酺、成封、鲁恭、桓郁、召驯、班固、贾逵等。在这次会议上,命班固记录整理成书,名为《白虎通义》。全书共汇集四十三条名词解释,内容涉及社会、礼仪、风习、国家制度、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。其中许多重要条目并不是关于制度的法典式的规定,而是汇集不同观点的学术说明和解释。这四十三条名词解释基本上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礼仪、制度,但也有一些名词有哲学意义。其中重要的有“天地”、“五行”、“人”、“性情”。关于“天地”,《白虎通》基本上继承了董仲舒的思想。它说:“天者何也?天之为言镇也,居高理下,为人镇也。地者,元气之所生,万物之祖也。”关于“五行”,《白虎通》说:“五行者何谓也?谓金木水火土也,言行者,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。”《白虎通》关于人的基本观点,是沿袭董仲舒的“天人合一”、“天人同类”的思想。它说,人与禽兽有别,是因为“人含五常而生,生而有恩爱,亲亲之道。”人是天之子,“经天地之数五,十月而备,乃大成也。”它认为,人的寿命是由气禀决定的。它说:“命者何谓也?人之寿也,天命已使生者也。”认为人有形体和精神两方面,形体是气构成的,精神也是气的作用。《白虎通》关于性情的观点,原于董仲舒和谶纬,它说:“性情者,何谓也?性者阳之施,情者阴之化也。人禀阴阳气而生,故内怀五性、六情。……”《白虎通》以阴阳五行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,普遍地具体地说明一切事物,而不管这种解释如何荒谬,因而它成了一种思维模式。在这部书中,无论是对“三纲五常”的解释,还是对日常生活现象、婚丧嫁娶以及一切礼仪祭祀的解释,都援引阴阳五行作为具体立论的出发点和基础。例如封建时代,朝廷设置三公的官职,司马主兵,司徒主人,司空主地。本来是殷周以来官职名称和职务分工的承传,并无深奥意义。但《白虎通》则用阴阳五行进行解释,它说:“司马主兵,言马者,马,阳物,乾之所为,行兵用焉,不以伤害为度,故言马也。”认为三者名称和职责的区别,是由名称内涵的阴阳五行属性决定的。《白虎通》的基本思想,实质上和董仲舒一样,是以封建伦理为核心,以阴阳五行为骨架。反映的是古文经学和宗教神学的世界观。这种观点的实质是经学走向破产的标志。《白虎通》和一般的理论著作不同,它所表述的不是个别人的思想,而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督率群臣作出的决议,全面地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。从形式上看,这套决议虽然只涉及到五经同异中的一些问题,属经学范围,不算作国家正式颁布的法典,但是其内容规定了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,确立了各种行为准则,直接为巩固统治阶级的专政服务,所以说在东汉时期,它起着一部法典的作用。这部书开宗明义就对君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作了规定。它说:“天子者,爵称也。爵所以称天子何?王者父天母地,为天之子也”。它认为,天子所以能够拥有最高的权力,是因为他是“有土之君”,天下的土地都是他的私有财产。总起来说,《白虎通》总结了两汉经学成果,围绕着三纲五常构成了一套政治伦理思想体系,并且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制度充分体现出来,在东汉时期起了法典的作用。《白虎通义》问世后,有各种版本流传于世。主要有:两京遗编本、《汉魏丛书》本、《格致丛书》本、《古今逸史》本,并二卷。明嘉靖傅仿元刊本十卷,抱经堂校刊本最佳。抱经初据何允中《汉魏丛书》本精校付雕,后得吴骞所藏北宋时坊刻本,及吴门朱文游所藏上卷影宋,下卷宋刊本。又见朱文游藏元大德本,附校勘补遗于后云,世所行《白虎通》,皆从元大德本出。以所见宋刊本为最古。明杨佑刊本,百名家书本。大德九年刘平父刊本,题《白虎通德论》十卷。明俞元符刊二卷本,吴氏刊本,子书百种本;明刊清敬思堂印本。清康熙刊秘书二十一种本,乾隆壬戌重刊;秘书二十八种本,嘉庆乙丑刊。广汉魏丛书本,四部丛刊本。清陈立撰《白虎通疏证》十二卷,光绪元年淮南局刊本等等。

十卷。东汉班固(32-92)撰。班固字孟坚,扶风安陵(今陕西咸阳东北)人,杰出史学家、文学家。班彪之子。十六岁入洛阳太学,二十三岁父死后归乡里,“潜精研思”(《后汉书·班固传》),继撰其父所著《史记后传》,被诬告“私作国史”,下狱。弟班超上书力辩,获释,召为兰台令史,后迁为郎,典校秘书。奉诏继父著书,历二十余年,修成《汉书》,“文赡而事详”,开创了断代史体例。章帝时,迁玄武司马。永元元年(89),从大将军窦宪攻匈奴,为中护军。后宪因擅权被杀,受其牵连,死于狱中,时年六十一。班固的著作,除《汉书》外,有《典外》、《宾戏》、《应讥》诗、赋、铭、诔、颂、书、文、记、论、议、六言,在者凡四十一篇。明人张溥辑有《班兰台集》,编入《汉魏六朝百三家集》;清丁福保辑有《班孟坚集》,编入《汉魏六朝名家集》。汉章帝建初四年(79)召集诸儒在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,命班固记述其事,撰成《白虎通义》。全书大部分复述董仲舒的学说及其基本观点,大量引述纬书,作为论断根据。关于天地万物生成,引用《易纬乾凿度》所说。“太初者,气之始也;太始者,形之始也;太素者,质之始也。阳唱阴和,男行女随也。”持唯心主义世界起源说。宣扬“土居中央”,以土为五行之首,以土为君。又强调“君为臣纲”是“三纲”中的纲中之纲,把神学与经学合为一炉。此书《后汉书·班固传》作《白虎通德论》,不著卷数篇目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著录《白虎通》六卷,《两唐志》作《自虎通义》六卷。按《白虎通德论》、《白虎通》、《白虎通义》名虽异,实为一书。北宋《崇文总目》著录《白虎通德论》十卷,南宋《郡斋读书志》、《直斋书录解题》著录此书并作十卷,可见此书宋代有所改编。元朝,此书有大德九年(1305)刊本,题《白虎通德论》十卷,四十四篇,卷首有严度、张楷二序。明代,此书有吴琯校本、杨祜校本及程荣校本。吴琯(生卒年不详),明漳浦(今属福建)人,隆庆(1567-1572)进士。吴校本以大德九年刊本为底本,卷首有严度、张楷二序,目同大德本,卷则并十为二,爵、号、谥、五祀、社稷、礼乐、封公侯、京师、五行、三军、诛伐、谏诤、乡射、致仕、辟雍、灾变、耕桑为上卷;封禅、巡狩、考黜、王者不臣、蓍龟、圣人、八风、商贾、文质、三政、三教、三纲、六纪、情性、寿命、宗族、姓名、天地、日月、四时、衣裳、五刑、五经、嫁娶、绋冕、丧服、崩薨为下卷。文字于大德本间有删改。如“四十强而士”改“士”作“仕”,“迎子刘”改“刘”为“钊”,不知何据。杨祜(生卒年不详),字汝承,明浙江钱塘人,进士(据《山东通志》卷七十二)。杨祜校本无序,目同大德本,卷同吴琯程荣校本。惟句下有点,诸本无。文字与吴、程本亦有差异,如开卷《爵》篇言“二五十里有两爵”,此同大德本,而吴、程本“二五十里”俱作“二十五里”。程荣(生卒年不详),字伯仁,歙县(今属安徽)人。程荣校本二卷,卷首有大德九年张楷、严度二序,又有明嘉靖元年(1522)冷宗元序。冷《序》称正其误而刻之,大概于大德本有所改正。而程荣又据嘉靖本重刻,已非大德本原貌。与吴琯本校,文字多同而有小异。如“非明王之张法”一条,独程本作“非明王之法不张”。清代《四库全书》所收四卷本,乃通行俗本,质量不如卢文弨校本。卢文弨(见《五经正义表》)校刊本四卷,阙文一卷,补遗一卷。前有《自序》后有《跋》,又附清代经学家庄述祖《白虎通义考》。卢氏校此书,广罗各种版本,广采唐宋及同时代诸书,拾遗补缺,堪称善本。《白虎通义》一书,历史上版本繁多,除元大德九年刊本,吴琯校本有明刊《古今逸史》本,杨祜校本有《两京遗编》本,程荣校本有《汉魏丛书》本,清卢文弨校本有《抱经堂丛书》本。现代有《四部丛刊》本,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1月影印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朴园藏帖

    六卷。清钱泳辑(1759-1844)刻。钱泳字梅溪,金匮(今江苏无锡)人。工书画,善辑摹古帖以之赠与巴光诰。按巴光浩所作跋说,钱泳博雅好古,平生所见晋唐宋元墨迹极多,便仿文氏《停云馆帖》之例,择其佳品

  • 鲁诗遗说考

    六卷。清代陈乔枞撰。据本书自序称,“先大夫出所撰三家诗,遗命足其业”,说明陈寿祺只采集三家遗说,但未作进一步考订。陈乔枞继承父业,编成本书。书中首先列出鲁诗叙录,引用陆玑《诗草木疏》;“孔子删诗授卜商

  • 太清神鉴

    六卷。旧题后周王朴(生卒年不详)撰。王朴,曾事周世宗为枢密使,博学多智,善于用兵作战,通晓阴阳律法。此书专论相法,疑为宋人托名之作。书前有原序一篇,自述作此书宗旨。相法一脉,自古有之,各家之说,或同或

  • 吴疏山集

    十七卷。吴悌(?-1568)撰。吴悌,字思诚,别号疏山。金溪(今属江西)人。明学者,嘉靖十一年(1332)进士,官至兵部侍郎,谥文庄。其学出于王守仁,然清苦刚介,卓然独立。《吴疏山集》17卷,其中吴悌

  • 茆亭客话

    十卷。北宋黄休复(见《益州名画录》)撰。此书所记皆蜀中轶事,始于五代,迄于宋真宗时期,然亦间有中晚唐时史事。陈振孙《郡斋读书志》载:“茆亭,其所居也。暇日,宾客话言及虚无变化、淫俗卜筮,虽异端而合道旨

  • 传习录论述参

    一卷。明王应昌(生卒年不详)撰,由其子王锬续成。王应昌字亮之,明天启进士,知交河县。清初,召为御史。著有《宗谱纂要》等书。此书皆阐发王守仁《传习录》的主要思想。因清初攻击王守仁心学者甚多,故王应昌父子

  • 艺风堂金石文字目

    十八卷。清缪荃孙撰。缪荃孙(详见《艺风堂藏书记》条)历主南菁、泺源、钟山等书院讲席。创办江南图书馆、京师图书馆。长于金石目录之学。富收藏。著有《艺风堂藏书记》、《艺风堂文集》等。书前有缪氏自序。卷一至

  • 江西诗征

    九十四卷。《总目》一卷。《附刻》一卷。《补遗》一卷清曾燠(1760-1831)撰。曾燠字庶蕃,号宾谷,江西南城人。乾隆进士,选庶吉士,改户部主事,累官两淮盐运使,官至贵州巡抚。诗学六朝、初唐,词华韵美

  • 易经图解

    一卷。清桑日升撰。作者为湖南零陵人,生卒年不及仕履均不详。据此书自序题顺治十五年(1658)季春,可知其乃清初之人。朱彝尊《经义考》载此书为一卷。此书以为学易必先学图,图不学则易不传,因作图解。但其内

  • 书集传音释

    六卷。元邹季友撰。邹季友字晋昭,江西鄱阳人,生卒年不详。本书对于南宋蔡沈的《书集传》有匡正疏证之功,明正统年间曾刊行。卷首附有书图、说书纲领、书序,内容较为完备。明代洪武年间,刘三吾等修《书传会选》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