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礼记释注

礼记释注

四卷。清丁晏(1794-1875)撰。丁晏,字俭卿,又字柘堂、柘康,号石亭居士,江苏山阳(今淮安)人。清代著名经学大师。道光元年(1821)恩科举人。丁晏为人清廉,富有公心,曾为救灾疏浚河道,修建公共用房及其它公众事务积极筹款捐资,耗时费力,毫无怨言。曾极力赞成严禁鸦片,1843年因抗英屡有功勋,加侍读内阁中书衔。丁晏自幼聪颖,好学深思,博览群书,熟稔经籍。他无门户之见,主张以汉学通宋学,“汉儒正其诂,诂定而义以显,宋儒析其理,理明而诂以精,二者不可偏废。”(《读经说》),见地颇为公允。阮元任漕督时,以汉易十五家发策,丁晏逐条对万余言,江藩称其摭群籍之精要,阐汉义之奥妙。一生致力于学术,著述颇丰,约有五十种著作流传。其中二十三部汇编成《颐志斋丛书》,其它或收入别的丛书或单独刊行。其著说主要有《尚书余论》二卷,《禹贡解释》三卷,《毛郑讲释》四卷,《郑氏诗谱考证》一卷,《诗考补注》三卷,《拾遗》一卷,《三礼释注》八卷,《左传杜解集正》八卷,《史记毛本正误》一卷,《北宋汴学纂隶二体石经考》一卷,《颐志斋诗谱》四卷,《汉郑君(玄)年谱》一卷,《日知录》校正一卷,《百家姓韵语三编》一卷,《日知录》校正二卷,等等,不胜枚举。《礼记释注》书首有丁晏自序云:“庚辰之秋,自都还里,杜门却扫,取《礼记》四十九篇,紬绎读之,因据《唐石经》,及卫正叔《集说》,校正经注,订补讹说。古注质奥,孔疏所不能评者,复旁考诸书,疏其疑滞,自秋徂冬,共积得若干条,藏诸箧衍。壬午夏斋居多暇,始取旧蒿,编录成帙。题曰《礼记阐注》。刘君孟瞻曰:贾公彦《仪礼》《周注》疏皆称‘释曰’,谓释郑注,今予亦解释郑意。何不曰释注。余韪其言,遂易今名。”末题作“壬午四月二十五日,准安山阳丁晏自序”。是书卷一,自《曲礼》至《月令》,卷二自《文王世子》至《大传》,卷三自《少仪》至《坊记》,卷四自《中庸》至《丧服四制》。后为续录,又续录,三续录,四续录。丁晏是书以形声训诂为主,旁征博引,阐明郑玄释义,时有己见,亦多创新。如“桥”,郑注“桥”为桔槔,丁晏引《庄子》、《淮南子》、《说苑》诸书,证明郑义之确。又如“稷日明粢”,丁晏引《续汉书·祭礼志注》,桓帝祠恭怀皇后,祝文中有:“明粢”一词,以此驳孔颖达疏引王劭“无此一句”之论断。又如《续录》内,对《礼记》是否六国时作多作考证。丁氏云,《史记正义》载:《乐记》为公孙尼子作,陆德明《经典释文》亦引刘献说,《缁衣篇》亦为公孙尼子作,孔颖达《礼记正义》谓《檀弓》篇在六国时作。并以仲梁子是六国时人为证。《王制》篇推郑玄注,亦当在赧王之后。《中庸》篇为子思所撰,《鲁穆公师》、《三年问》是荀子所著,又楚兰陵令、朱娄、穆公皆六国时之君子。郑注《杂记》,引逸礼别录,亦是齐宣王时人。以之为证,记礼者当始于六国,而后汉儒尊崇之,承袭光大。后世以为汉儒记礼,而指斥六国为纵横。此说颇确,益自孔子记录发扬诸经后,到战国时期,得到孟子、荀子的传袭,又传至伏生、后苍、申公诸儒,以此流传下来。如果不是孔子弟子及六国儒生转相传袭,孔子所述之礼必将泯灭无遗。是书于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亦有所释,对王肃否定《中庸》的说法予以驳斥。笃守郑注之法,予以发扬光大,诚郑注之功臣也。此书有咸丰二年(1852年)聊城相以增海源阁《六艺堂诗礼七编》刊本。光绪十年(1884年)蛟川张寿荣《花雨楼丛抄续抄》刊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六书转注说

    ① 二卷。清夏炘(1789-1871)撰。夏炘字心伯,号嬛甫,安徽当涂人。道光时举人,官至颍州府教授。治学兼采汉宋,博考深研,著作尚有《檀弓辨诬》、《学礼管释》、《诗章句考》等。是书专论六书中没有定论

  • 增订武城县志续编

    十五卷,首一卷。清王延纶纂修。王延纶,字鹤芝,定州人。光绪进士。宣统二年(1910)任武城县知县。王延纶任县令后,以邑志自道光二十一年(1841)县令厉秀芳重修后,又多年未修,于是筹款设局,重新纂辑。

  • 吴菘圃年谱

    一卷。清吴璥(1747-1822)自述。吴璥字式如,号菘圃,浙江钱塘人(今余杭)。乾隆四十三年(1778年)进士,历任编修,侍讲学士,河南布政使、巡抚,河东河道总督,江南河道总督,刑部、吏部尚书,协办

  • 读易汉学私记

    一卷。清陈寿熊撰。惠栋曾著《易汉学》,论述汉儒说易源流,但作者认为惠氏著作于汉学源流方面虽略具规模,但考证实疏。于是作此书以补正之。比如惠氏认为朱子解释《周易参同契》中的“二用”即用九用六是错误的,而

  • 龙城札记

    三卷。清卢文弨(1717-1795)撰。卢文弨字召弓,号矶渔,又号抱经,浙江余姚人。乾隆进士。官至侍读学士,充湖南学政,乞养归田。主讲浙江书院二十余年。著有《抱经堂文集》等。此书为作者掌教常州龙城书院

  • 古今列女传

    三卷。明解缙(1369-1415)等奉敕撰。解缙,字太绅,吉水(今江西省吉水县)人。明洪武(1368-1398)年间进士,官至翰林学士,主修《永乐大典》,著有《文毅集》、《春雨杂述》等。《古今列女传》

  • 弇州山人四部稿

    一百七十四卷,《续稿》二百七卷。明王世贞(1526-1590)撰。王世贞,字元美,号凤洲,又号弇州山人,太仓(今属江苏省)人。世贞生有异禀,书过目终身不忘,举嘉靖二十六年(1547年)进士,授刑部主事

  • 湘行记

    一卷。清彭而述撰。彭而述,详见《桂阳石洞记》。康熙五十八年(1719),彭而述莅临湖南提学,由长沙至衡州湘江,共历五个月。此记专纪沿途见闻,故以湘行为名。该记辨潇湘流域至严且晰,记沿江风景,两岸山势,

  • 汲古编

    四卷。不著撰者姓名。其书杂抄古事。分为七十三门。内容舛误很多。如伊尹耕有莘之野,乐尧舜之道,三聘就汤,阿衡作相。此事应列于名臣类中,而列于忠烈门中,与程婴、公孙杵臼相连。每门之末,必留数页空纸,似备随

  • 丧礼或问

    一卷。清方苞(详见《周官集注》)撰。是书前面有刘捷序:“吾友望溪,出《丧服或问》质余,则狱中所著,其于先王制礼之意,有灼知曲尽,而非传注所能及者。余欲广其传,固止之日无其行而有其言,可增吾耻。余退而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