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等韵一得

等韵一得

三卷。清末劳乃宣撰。劳乃宣(1843-1921)字季瑄,号玉初,自号矩斋,又号韧叟,浙江桐乡县人,祖籍山东阳信。同治十年(1871年)进士,先后补南皮、完县、吴桥、临榆、蠡县、清宛等县知县。清末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。精等韵字母之学,主张推行简字拼音,著《简字全谱》、《京音简字述略》等书,并奏请在南京设立简字学堂。1913年读书统一会制定“注音字母”时,多采其说。另著《等韵一得》三卷、《等韵一得补编》一卷,为系统阐述等韵学理之最早著作。《等韵一得》作于光绪九年(1883年),重订于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。癸未自序云:“光绪癸未(1883年)客天津,潘君笏南、洪君述轩以等韵见问,取所定谱示之,灑然领悟,亟劝笔之于书,因厘为十谱,各系以说为‘内篇’;录平昔讨论之语为‘外篇’,以俟知者。专重人声而不尚考订,所以别乎古韵今韵也。专主时音而不悖旧法,所以通乎古韵今韵也。”《戊戌又识》曰:“是编作于癸未客天津时罗稷臣观察见之,谓通于中国音韵,于习学外国语言文字事半功倍。以此作为有益于西学,劝付剞劂。……今岁权宰清宛,受代后,沈子封太史来主畿辅学堂讲席,以时方讲求西学,亦持罗君之论,力促梓行。会返任吴桥,下邑事简,因以暇日寻绎旧闻,重加审订,授诸手民。……”从两文可以了解此书著作与付梓过程。本书分内外两篇。“内篇”专列各谱,其目录为:《字母谱》第一、《字母简谱》第二、《字母分配古母谱》第三、《韵摄谱》第四、《韵摄简谱》第五、《韵摄分配韵部谱》第六、《母韵合谱》第七、《四声谱》第八、《四声分配韵部谱》第九、《四声清浊举隅谱》第十。“外篇”则论述等韵源流及音理等问题,其目录为《字母》、《韵谱》、《四声》、《双声叠韵》、《反切》、《射字》、《读法》、《杂论》。外篇所论颇多精要之语。“内篇”以三大纲为根基,劳氏说:“凡音之生,发于母,收于韵,分属于四声;母也、韵也、四声也,是为三大纲。”关于声母,他说:“母之目,有喉音、鼻音、舌音、齿音、唇音,其别五。舌齿唇又各有重轻,其别八。喉音独为一类。鼻以下各分四类:曰戛音、透音、轹音、捺音,其别二十九。二十九者,又各有清浊,其别五十八。”《字母谱》是一个声类表。清浊之外,他又以戛音、透音、轹音、捺音区别声母的发音方法。以喉音、鼻音、重舌音、轻舌音、重齿音、轻齿音、重唇音、轻唇音区分声母的发音部位。关于戛、透、轹、捺,赵荫棠《等韵源流》云:“戛类实含有塞声与塞擦声两类,其所以可合为一类者,因均为不送气之故;透类亦含有塞声与塞擦声二类,其所以可合为一类者,因均为送气之故;轹类含有擦声与边声二类,而边声与擦声微觉不类,劳氏在《外篇杂论》上已言之;捺类含有鼻声与擦声二类,此两类实不相似,除非将‘微’母之音值假定为鼻声之m,‘日’母之音值假定为鼻声与擦声混合之。恐劳氏之见不及此耳。”《字母谱》列字母五十八个,清浊各二十九个。《字母简谱》则把浊音合于清音之内。把声类分为重音和轻音两类。《字母分配古母谱》将五十八母与三十六字母比较,注明各属三十六字母中的哪一母。关于韵母,劳氏云:“韵之目有喉音一部、喉音二部、喉音三部、鼻音部、舌齿音部、唇音部、其别六。每部分阳声阴声,喉一部复有下声,其别十三。十三者又分四等;曰开口、齐齿、合口、撮口,其别五十二。”劳氏又把五十二摄简化为十三摄。这十三摄所列之谱即为《韵摄简谱》第五。劳氏又把五十二摄与中古韵类比较,成《韵摄分配韵部谱》第六。并把喉音一类称为“直喉”,收〔i〕一类称为“展辅”,收〔u〕一类称为“敛唇,收〔η〕一类称为“穿鼻”,收〔n〕一类称为“抵腭”,收〔m〕一类称为“闭口”。这是采用清毛先舒的叫法,为后来词曲家所普遍采用,如清戈载之《词林正韵》。开、齐、合、撮四呼,劳氏又依据《字母切韵要法》称为开口正韵、开口副韵、合口正韵、合口副韵。《母韵合谱》第七是一部等韵图。此谱横列声母,标明其为喉、鼻、舌、齿、唇等音,下注清、浊;再注以戛、透、轹、捺;下隶所分字母。纵行列十三韵母。横行的一个声母之内,再分四行,于图下分别注明开齐合撮四呼,再下一行再标明该声母属于三十六字母中的哪一个字母。声韵交合处列拼切出来的字,有音无字之处则列出两个字(按反切原则)以表明其读音。《四声分配韵部谱》第九,是把十三类韵分配于平上去入四声之内,以与中古韵类相比照。《四声清浊举隅谱》第十,则侧重区别同韵同调的字,因清浊的不同而产生的送气不送气的差异。劳氏所列各谱条理分明,审音精细;但有守旧倾向,比如保留〔-m〕尾,平声不显分阴阳、保存入声等,与实际语音皆不一致。《等韵一得》有光绪戊戌(1898年)吴桥官廨刊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视履类篇

    二卷。明李同芳撰。同芳字济美,号晴原,昆山(今属江苏)人。万历八年(1580)进士,官至山东巡抚。该书乃自传性质的著作,主要记叙其生平善迹。书分四十门,每门题目皆取佳名为之,明显寓有自美自誉之意。这类

  • 中庸篇义

    一卷。马其昶(详见《大学谊诂》)撰。是书以《朱子章句》为主,兼采郑康成、孔沖远之说,间下己见。每段后有总解,融贯一节之意。大抵对三家之说,各取所长,不墨守成规,期达经旨。义取丰实,语删枝蔓。其释“致中

  • 诗推度灾

    ① 一卷。明孙珏辑。谓或齐诗授受之遗。所辑共计十二条,没有注明出处。现据考证,首条“阳本为雄”等二十五字,引见《太平御览》,“雄雌俱行”等二十四字,引见《广雅·释天音义》,“惟上天下地”等八字,引见《

  • 字体

    一卷。无撰人名氏,清任大椿辑本。是书《隋书·经籍志》、《旧唐书·经籍志》、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均未著录,不知何时人所撰。清任大椿据玄应《一切经音义》辑录四则以成此编。考之玄应《音义》,任书未录者尚多。由

  • 事编内篇

    六卷。明孙慎行(1564-1635)撰。孙慎行字闻斯,号淇澳,武进(今属江苏)人。学者。万历进士,授编修。累擢礼部右侍郎。天启初召擢礼部尚书,后托病归。《明史》本传称其“操行峻洁,为一时缙绅冠”。有《

  • 中国美术

    二卷。英国人布洒耳撰,戴岳译。布洒耳,生卒年不详,为北京英国公使馆医师,在中国居住三十余年,留心于中国艺术,归国后承英国教育部之命,编撰该书。《中国美术》分上、下两卷,共十二篇。其中上卷记石刻、建筑、

  • 少司徒王公传

    一卷。明郭正城(1554-1612)撰。正城字美命,号明龙,江夏(今湖北武汉)人。万历进士,官至礼部侍郎。此书为明王重光(1502-1558)传记。重光字廷宣,号泺川,山东新城(今桓台)人。嘉靖进士,

  • 人体图说

    二卷。意大利罗雅谷(1590-1638)译。罗雅谷又作罗雅各,又名罗雅克,号味韶。意大利耶稣会士。1622年来华到澳门,1624年同高一甫神甫到陕西传教,五、六年后,应徐光启召,与同会汤若望等同入京,

  • 醋葫芦

    四卷二十回。题“西子湖伏雌教主编”,作者真实姓名无考,据推测,应是明末杭州人。该书为长篇小说,托宋时事叙临安人成珪与其妒妻都氏故事:都氏奇妒且悍,自己无子,百般阻挠成珪纳妾,疑心成珪有意于婢而将婢贱卖

  • 扬州芍药谱

    一卷。宋王观撰。王观,字达叟,自号逐客,如皋(今江苏如皋县)人,一作高邮(今江苏高邮县)人,生卒年不详。曾任翰林学士,因宣仁太后认为其词以近猥亵,贬为江都县知县。其著作除《扬州芍药谱》外,还有词作《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