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老子化胡经残存

老子化胡经残存

二卷。唐佚名撰。关于老子化胡的传说,始于汉魏之际,晋以后又逐渐形成定论,特别是《老子西升经》等书的出现和传播,更使人相信有老子西去过关化胡之说。释道两家,各自出于不同的目的,也都承认此说,但两家所述不同,释教称老子为佛弟子,道教称佛主释迦牟尼为老子弟子,其说皆不足信。所谓老子作《化胡经》之说,都是后人依托。据南朝齐梁时僧祐《出三藏记集》、慧皎《高僧传》都言及帛法祖(帛远)与道士王浮辩论之事,并说王浮乃作《老子化胡经》以证谤佛法。又据僧佑《弘明集》,也常称引《化胡经》之说。隋代《众经目录》卷二,始著录《正化内外经》二卷,其注称“一作《老子化胡经》”。由此知隋以前有《老子化胡经》传本,为二卷。唐以后经录相承继而不变,元以后失传。清代有一名叫伯希和的法国人来中国,从敦煌石室中得《老子化胡经残卷》二卷,罗振玉据此书印入《敦煌石室遗书》中,于是使千年之佚的古籍得以重新面世。据隋以前经目所载《化胡经》为二卷,而此残存之书为卷一、卷十,说明此书当为十卷,与宋以后中国国内所得《化胡经》及日本藤原佐世《见在书目》所载相合,而与隋以前所记不符,说明此书非王浮所撰原书。据今本所述老子化胡所到有大食、天竺等四十余国,而这些国家多为隋唐以后始通中国,所以后世学者疑“残卷”本为增益王浮之书而成。又据佛教所传老子化胡之事与今本所记多不相符,佛教所传老子化胡为佛弟子,而今本无此说,所以学者认定此书可能是隋唐道家相传旧本。又据今残本《老子化胡经》卷一标题为《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》第一,其卷十标题为《老子化胡经玄口》第十。又据法国人伯希和所拿的敦煌目录三四〇四号还有《老子化胡经受道卷》第八,因而学者推知此为原书十卷本所含,又推知十卷本可能是每卷另有标题,而所谓《老子西升经》则是此书的第一卷。据学者考证,法国巴黎藏本卷首魏明帝序中有许多字残缺,而英国人斯坦因所得敦煌卷子中也有《老子化胡经》卷一,其序文可补巴黎藏本之缺。现存《道藏》中所载宋谢守灏《混元圣纪》卷五引《魏明帝制老子化胡经赞文》也是此书序,可与之合校。以上种种,说明《老子化胡经残卷》,为唐代道流所为。此书重出,深受尊崇老子化胡说者之推重,因而引起了研究中国佛道论争史的学者们之关注,使沉默已久的一大历史公案,也重上论坛。现存《敦煌石室遗书》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易经一谈

    无卷数。清王俶撰。王俶字善思,彭山人。其书大旨以程《传》与《本义》互相发明,不容偏废。坊本依照费、王之次序,已错乱经文。又只载有《本义》而不及《程氏易传》,注不全而解更加艰难,因此遵从朱子十二篇旧有次

  • 玉兰堂帖

    六卷。刻者不知其名。第一、二卷题“古法帖”,第三、四卷题“唐名人帖”,第五、六卷题“宋名人帖”。形式上六卷皆同,而刻尾年月则大异。前二卷云:万历庚寅云阳姜氏玉兰堂摹勒上石。后四卷帖尾则云:淳熙三年二月

  • 蓟门摘稿

    二卷。明刘曰梧著。分上下二卷,其中于当日援辽官军扰民情状,言之历历。

  • 宝奎堂文集

    十二卷。《篁村诗集》十二卷。清陆锡熊(1734-1792)撰。陆锡熊,字健男,号耳山,上海人,乾隆二十六年(1761)进士。赐内阁中书,累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。后与纪昀同为《四库全书》总纂修官。书成,

  • 左传国语国策评苑

    六十一卷。明穆文熙(详见《七雄策纂》条)编。其中《左传》三十卷,《国语》二十一卷,《战国策》十卷。《左传》选用的是杜预注和陆德明释文,但只标有杜预名,而不标陆德明名。《国语》选用的是韦昭注,宋庠补音。

  • 匮慧山房诗集

    四卷。清吴超然(生卒年不详)撰。约为同光间人。吴超然字韵霆,湖南益阳人。同治六年举人。他幼负俊才,喜为恢奇之言。此集为作者卒后,友人廖树蘅为之付刊。其诗大抵才思横溢,词藻缤纷,风格模仿李白。就中以七古

  • 四书蠡言

    七卷。清谭光烈撰。谭光烈,字松门,江苏吴县(今江苏吴县)人。是书首有黄之晋、勒方錡、萧枢序及光烈自序凡例。又有读《论语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孟子》各若干则。黄序称“其究心宋学,而不为宋学空虚之谈,

  • 韵学渊海

    十二卷。旧本题明李攀龙(详见《诗学事类》)撰。唐顺之校。其书前无序例。名曰《新刊增补古今名家韵学渊海大成》。取《韵学事类》、《诗学事类》二书合并而成。可算是伪书又伪也。

  • 桐薪

    三卷。明钱希言(生卒年不详)撰。钱希言字简栖,吴县(今江苏苏州)人。撰有《剑》、《戏瑕》、《狯园》等书。生平事迹详见《剑》。此书主要杂取古今经史百家之学以及草木、虫鱼、珍奇、玩好等。以《淮南子·鸿烈》

  • 浮石禅师语录

    十卷。清代释通贤(生卒不详)撰。通贤,俗姓赵,字浮石,当湖(今地不详)人。生有奇特禀性,厌烦薰腥。稍长萌发出家之念,十九岁在越南削发出家,归回故里后,因其父母以独生子苦留,稍又蓄发。后转投佛门,于武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