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知格物解
二卷。清代魏裔介(见《孝经注义》)撰。此书上卷记载了二程(程颐、程颢)、朱熹关于格物致知方面的论述,下卷摘列了历代儒家格物致知的学说,书后附有作者所写的“辩格物致知”二篇:一篇叫《致知格物非物欲扦格》,一篇叫《致知格物非去不正以全其正》。还有《与孙承泽论学书》一篇、《或问》一篇。本书对儒家“格物致知”学说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作用。有《魏贞庵遗书》本。
二卷。清代魏裔介(见《孝经注义》)撰。此书上卷记载了二程(程颐、程颢)、朱熹关于格物致知方面的论述,下卷摘列了历代儒家格物致知的学说,书后附有作者所写的“辩格物致知”二篇:一篇叫《致知格物非物欲扦格》,一篇叫《致知格物非去不正以全其正》。还有《与孙承泽论学书》一篇、《或问》一篇。本书对儒家“格物致知”学说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作用。有《魏贞庵遗书》本。
一卷。清李元度撰。连云山位县东南,古称纯山,朝辉夕霞,四时异状,每久晴山巅出云必有雨,其峻极可知。李元度家面山而居,同治九年(1870)重阳,约毛萼屏同游。先历雪峰之单椒秀泽,刘镜蓉草堂在其麓,与李元
三辑,十二种,四十五卷。民国侯鸿鉴等编。侯鸿鉴字保三,江苏无锡人。参与编辑的尚有俞复、陶守恒及刘书勉等人。是书专收无锡先贤遗著及有关无锡之著述。第一辑收四种:明佚名《无锡县志》四卷、清吴钺集录民国刘继
四卷。清王寿康刻刘墉之书。刘墉(1719~1804)为清代著名书家。字崇和,号石庵。山东诸城人。官至东阁大学士。工书,尤长于小楷,书风用墨厚重,貌丰骨劲。此帖于道光十五年(1835)刻成,兵燹后石损大
① 一卷。题樊深(生卒年不详)撰。王谟(详见《圣证论》条)辑。樊深字文深,河东猗氏(今属山西省安泽县东南)人,后周著名的经学家。据《北史·樊深传》记载:“魏永安中,随军征讨,以功累迁中散大夫。”孝武西
五卷、附字学辨略一卷。明余懋学(生卒年不详)辑。余懋学字行之,明婺源(今江西省婺源县)人。隆庆进士,万历初擢给事中,后累迁南户部侍郎,夙以直节著称,十螙一疏。在著书方面好提出一些新的观点,为当时学者所
一卷。汉刘德撰。辑佚书,清黄谟辑。刘德系汉景帝之子,河间献王,好古尚儒,曾于民间广求古书,武帝时曾献雅乐。此书系《汉魏遗书抄》之一。原书久已失传,《汉书·艺文志》及《隋书·经籍志》、《唐书·经籍志》均
又名《齐丘子》、《谭子化书》,六卷。南唐谭峭(生卒年不详)撰。谭峭字景升,五代泉州(今属福建)人。早年爱好诸子、黄老之学,不求仕禄功名,后出游终南山,并遍历名山,不复归故里。师事嵩山道士十余年,得辟谷
一卷。清陈德荣(清初人,生卒年未详)撰。陈德荣字廷彦,渥城(今属河北新安)人。杂剧《菩提棒》共五出,取材于《情史·小青传》,而出入较大。明徐士俊《春波影来集》有杂剧《挑灯》亦演小青事。《菩提棒》第一出
四十卷。明张存绅撰。张存绅字叔行,号见其,华容(今湖北华容县)人。天启中由贡生官蒲圻县训导。是书有天启二年(1622年)吴炳序、孙谷引,天启三年(1623年)魏说、刘傅增订本序、刘秉铁序、孙谷又序,天
清周纶(约1681前后在世)撰。周纶,字鹰垂,华亭(今上海松江)人,生卒年不详。周茂源之子。曾从学于王士祯。早年仕途坎坷,虽少有隽才,但竟十赴秋试不第。康熙初,以贡生官国监学正。著有《不碍云山楼稿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