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荔墙丛刻

荔墙丛刻

十三种,四十卷。清汪曰桢编。汪曰桢字刚木,号谢城,乌程(今浙江吴兴县)人。生卒年不详。咸丰年间举人。官至会稽教谕。精通史学、算学。丛书汇辑其自著五种,同时代学者著作八种,多为其家乡文献。这些著作为:汪曰桢《四声切韵表》三卷、《历代长术辑要》十卷附《古今推步诸术考》二卷、《随山宇方钞》一卷、《戴氏三俊集》三卷、《荔墙词》一卷、赵文哲《媕雅堂诗话》一卷、叶桂《叶氏眼科方》一卷、王士雄《温热经纬》五卷、汪懋芳《寿花轩诗略》一卷、赵棻《滤月轩诗集》二卷、董棨《养素居画学钩深》一卷、汪金顺《传书楼诗稿》一卷、徐大春《慎疾刍言》一卷。有清光绪年间刻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吴郡名贤图赞

    二十卷。清顾沅编辑,孔继尧画像,张应麟汇传。顾沅字湘舟,长洲(今苏州市)人,道光间官教谕,喜收藏旧籍及金石文字,曾辑刊《赐砚堂丛书》。该书记苏州地方名贤五百七十人。正面为画像,背面列传赞。现有道光八年

  • 韵语阳秋

    二十卷。宋葛立方(详见《归愚集》)撰。是书应名为“韵语春秋”,葛立方从晋人之俗,避“春”讳,改为“阳”字,虽无所谓,但令人费解。是书杂评诸家之诗,但不甚论及句法格律之工拙得失,多论立意、旨趣之是非。其

  • 大义觉迷录

    四卷。清世宗敕撰。清世宗,爱新觉罗·胤禛(1678-1735),是清朝定鼎北京后的第三代皇帝。雍正六年(1728年),清朝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大案,即曾静反清事件。次年,清世宗在处理此案之后刊布了《大

  • 蓼花词

    一卷。清余光耿撰。光耿字介遵,一字觐文,安徽婺人。生卒年不详。著有《一溉堂诗集》等。光耿父懋衡,于明末遭党祸。光耿少时孤苦,故多有感慨。是集中《满江红》诸作,多思亲忆弟,情感动人。集以“蓼花”为名,取

  • 兵经

    三卷。清揭暄撰。揭暄,字子宜。江西广昌人(一说河北广昌,今涞源北,误)。生卒年不详。揭暄生当明末清初鼎革之际,慷慨好言兵。清军陷南都(南京)之后,曾在福建参与抗清活动。兵败后,隐居山林,埋首著述。揭暄

  • 薛方山纪述

    一卷。明薛应旂(生卒年不详)撰。薛应旂字仲常,号方山,武进(今江苏常州)人。嘉靖十四年(1535)中进士。历任慈溪县知县、九江府儒学教授,南京吏部考功司主事、考功司郎中、刑部陕西司员外郎、浙江副使等职

  • 群书拾唾

    十二卷。明张九韶(生卒年不详)撰。张九韶生平亦不详,著有《元史节要》。本书仿王应麟《小学绀珠》的体例。以数记事。分十二门,共一千一百二十五条。便于检阅。有李登序,谓其超出乎《类聚》、《通考》等书,则过

  • 黼庵遗稿

    十卷。明柴奇(约1524前后在世)撰。柴奇,字德美,江苏昆山人,生卒年不详,正德六年(1511)进士。官至应天府尹。柴奇在正德时,谏南巡,劾权幸及上边储屯政诸疏,颇著直声。著有《黼甫庵遗稿》。是编前有

  • 微庵掌录

    一卷。清陶绍曾(生卒年不详)撰。陶绍曾字仲甫,号微庵,安化(今甘肃庆阳)人。陶宪曾之弟,补县学生员,二十五岁而卒。陶绍曾兄弟,少年有成,遍读经史百家之书。其兄陶宪曾仿王念孙《读书杂志》,撰《灵华馆丛稿

  • 春秋比事

    二十卷。旧题宋沈棐(生卒不详)撰。沈棐字文伯,湖州(治今浙江吴兴)人,曾为婺州校官,其生平事迹不可考。又据嘉庆四年庐陵谭月卿《序》,则称为莆阳刘朔撰,并说他亲见刘氏家本,不知其依据何在。此书原名《春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