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读书分年日程

读书分年日程

三卷。元程端礼(1271-1345)撰。程端礼字敬叔,学者称畏斋先生,鄞县(今属浙江)人。初任建平、建德两县教谕,历稼轩、江东两书院山长,后又任铅山州学教谕,以台州教授致仕。他受学于史蒙卿,其学以朱子明体达用为宗。此书皆据辅汉卿所集朱子读书法修成,史称《读书工程》。前有《自序》、《清仪封张伯行原序》、《附录》二条,后有《自跋》和康熙当湖陆陇其跋。此书卷首为《纲领》,录有《白鹿洞书院教条》、《程薰二先生学则》、《西山真先生教子斋规》。又考朱子读书法六条:一曰居敬持志;二曰循序渐进;三曰熟读精思;四曰虚心涵泳;五曰切己体察;六曰著紧用力。他本其法而推广。书中详细地叙述了每年月日的读书内容、次序和方法。他依据年龄将青少年的教育分为三个阶段。八岁前为启蒙教育阶段,学习程若庸的《性理字训》,佐以《朱子童蒙须知》,要日读字训三五段。八岁至十五岁为小学教育阶段,要先读《小学》,根据日力性资日读一二百字,渐增至六七百字,必须看读百遍,背读百遍。然后以次学习《大学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孝经》、《易》、《书》、《诗》、《仪礼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周礼》、《春秋》、三传,要求每细段看读百遍,背读百遍。十五岁以后为成人教育,依朱子读书法,学习《四书集注》,要用三四年的时间,昼夜专治。然后读史,重点看《资治通鉴》,两汉以前参看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,唐代参看《唐书》、《唐鉴》。读史要分项详看考究,如当时君臣心德的的明暗,治道的得失,纪纲的修废,制度的因革,国本的虚实,君子小人的进退,刑赏的当滥,国用的奢俭,税敛的轻重,兵力的强弱,民生的体戚,风俗的厚薄,等等。读史之后,再读韩愈的文章,主要读议论和叙事两种体裁的文章。然后读《楚辞》。最后用二三年的时间专力学文,学作文要知篇法、章法、句法、字法,并且要看柳宗元、欧阳修等名家的文章。各个学习阶段的读书程限虽有不同,但皆以朱熹读书法六条为纲领。此书旧时颇受重视,儒学家称此书本末不遗,工夫有序。由此书可观旧时家塾读书法的梗概,对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史有参考价值。有《四库全书》本,《当归草堂丛书》本,《正谊堂全书》本,《丛书集成初编》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抗言在昔集

    一卷。清沈冰壶(约1736年前后在世)撰。沈冰壶,字心玉,(一作玉心),号梅史,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,生卒年均不详。岁贡生,乾隆元年(1736)举博学鸿词。冰壶喜博览,熟精于史,其诗善于论古。是集皆咏

  • 九容公式

    一卷。清王季同(1874-1947)撰。王季同,原名王季锴,字小徐,长洲(今江苏吴县)人。元李冶《测圆海镜》卷首的“圆城图式”给出了通、边、底、黄广、黄长、高、平、大差、小差、皇极、太虚、明、之十三率

  • 尺牍隽言

    十二卷。明陈臣忠(约1619前后在世)编。陈臣忠字景周,福建莆田人。生卒年不详。万历三十二年(1604)进士,官至南京刑部郎中。此书摘录古人书牍,自周、秦迄于宋、元。有所点评,并以朱墨版刊行。《四库全

  • 朱子礼纂

    五卷。清李光地(1642-1718)撰。李光地字晋卿、原庵、号榕村,福建安溪人。康熙进士,由庶吉士授编修,文渊阁大学士。在官以清勤自律,任内曾举荐施琅平定台湾,为陈鹏年辨诬,赞成恢复张伯行官职,救方苞

  • 兼隐斋二王帖

    三卷。明汤世贤摹宋本。汤世贤,生平籍贯不详。该帖共三卷,其中王羲之书二卷,王献之书一卷,后附《目录评释》一卷。该帖之《目录》分别摘取每帖中二、三字为题编辑而成,先列释文,后系评语,并且在每帖下面各注所

  • 高丽史

    一三九卷。朝鲜李朝郑麟趾撰。据《明实录》载,明景泰二年(1451)高丽使臣郑麟趾尝表进是书。凡世家四十六卷,志三十九卷,表二卷,列传五十卷,目录二卷。记载朝鲜高丽王氏王朝的历史。高丽王氏王朝大体与我国

  • 嘉祐杂志

    二卷。宋江休复(1005-1060)撰。江休复字邻几,开封陈留(今河南开封)人。少博学强览,为文淳朴,尤善于诗。举进士,充集贤校理,贬监蔡州税,复官历刑部郎中,修起居注。江休复有文集二十卷,今已亡佚,

  • 汪文摘谬

    一卷。清叶燮(1627-1703)撰。叶燮生平事迹见《已畦诗集》条。清朝文学,以汪琬、魏禧和侯方域为三大家。但魏禧才学纵横,而未归纯粹。方域则磊落英多,颇嫌蹉。惟汪琬湛深经术,盘纡清缜,但其病在浅泛矜

  • 天佣子集

    十卷。明艾南英(?-1647)撰。艾南英,字千子,号天庸子,江西东乡人,官至兵部主事,改御史。七岁作《竹林七贤论》,学识渊博,莫不周悉。与同郡章世纯、罗万藻、陈际泰收兴文化为己任,被世人称谓“章罗陈艾

  • 四言史征

    十二卷,葛震(见《诗史》条)撰。葛震康熙年间著成《诗史》一书,为读史者方便之见,清人曹荃为其作注,成于康熙三十九年(1700),遂改书名为《四言史征》。此书在清代有内府藏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