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读书札记

读书札记

一卷,清刘熙载(1813-1818)撰。熙载一生著述颇多,著《四音定切》、《持志塾言》,已著录。《读书札记》又名《古桐书屋札记》,是杂录古代圣贤经义及先儒格言,或心有所得,编辑而成。其编写的目的是为修身养心及教诲弟子之用,因而全书的内容也多为儒家修身养性的内容。全书体例与《持志塾言》体例相同,若循名督实,是上书之续编。稍有不同的是,《持志塾言》分二十类,此书不分。《读书札记》不是熙载手订,而是在熙载去世后由其弟子编写而成。现存的版本有《古桐书屋全书》本。

① 八卷。明徐问(生卒年不详)撰。徐问字用中,号养斋,武进(今属江苏)人。弘治十五年(1502)中进士。历任广平推官、刑部主事、南京户部尚书等职。学者称养斋先生,其学以朱熹之学为宗。著有《山堂萃稿》等书。此书为作者巡抚贵州时,与从学者随时问答札记而成所论天文、历象、山川、性理、六经、四子书等,皆守先儒的成说。其论学则一本程朱之学,而力黜王守仁之学。如古本《大学》、“亲民格物”、“知行合一”各说,皆逐条辨正。徐问曾与罗钦顺书,谓王守仁之学本于陆九渊,至今眩惑人听。此书第五卷大都托之“或谓”、“近学”、“世学”即指王学者。如“或谓知行只是一个功夫,不可分作两段事,与《易》‘知至至之’,《大学》‘知止而后有定’,孔子‘知之不如好之’意相背。”其论皆是与王学商榷的文字,是因当时王学盛行,门人众多,故不便直加指斥而已,但所论多能切中王学症结此书所言笃实切近,无讲学家的积习。故为后世学者所重视。有明嘉靖十三年(1534)刊本,《四库全书》本。② 四卷。明乔可聘(生卒年不详)撰。乔可聘字君征,一字圣任,宝应(今属江苏)人。天启二年(1622)中进士。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。此书为作者平日读书的札记。他在自《序》中称,始读《王文成全书》,知道有“知行合一”之学。又与润山叶子、几亭陈子互相切磋,知道有“居敬穷理”之学。晚年读《性理大全》、《近思录》,以及诸儒语录,知道有“理一分殊”之学。盖乔可聘之学初从陆九渊、王守仁,晚乃兼信程颢、程颐和朱熹,故其学说入于两派之间。《四库全书总目》评此书曰:“然生于明季,颇染佻薄之习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锦霞诗集

    五卷。《词》一卷。清包兰瑛撰。包兰瑛,生卒年不详,字春香,又字佩棻,江苏丹徒人,朱兆蓉之妻。此书有宣统二年(1910)杭州刻印本。书前有俞樾、傅崇黼、胡德彝、朱兆蓉所作序言及作者自序,有左孝澂、胡德彝

  • 淮海易谈

    四卷。明孙应鳌撰。应鳌字山甫,贵州清平籍,南直隶如皋(今江苏如皋)人。嘉靖三十二年(1553)进士,官至南京工部尚书,谥文恭。该书认为,天地万物,所在皆有易理,关键是人心是否能明。故其说虽以离数谈理为

  • 清太宗实录

    十六册又实录残卷。清代官修。现存清代实录中太祖、太宗、世宗三朝都经过重修和校订。《太宗实录》初修于顺治九年(1652),康熙二十二年(1683)重修,雍正十二年(1734)又加校订,乾隆初始成定本。是

  • 潜学稿

    十二卷。明邓元锡(1527-1592)撰。邓元锡,字汝极,号潜谷,江西南城人。著有《三礼绎》。此其所作杂文及语录。其语录主有感而言,在当时尚为笃实。文章则颇为朴拙未足擅长。本书四库已存目。

  • 春秋本例

    二十卷。宋崔子方(详见《春秋经解》)撰。崔子方认为:孔子《春秋》一书,编年以为体,举时以为名,著日月以为例。而日月之例又其根本。此书乃以《春秋》日月时之例分隶于例、变例二类之中,共十六门。本来《公羊》

  • 拟涯翁拟古乐府

    二卷。明胡缵宗(约1521前后在世)撰。胡缵宗生平详见《嘉靖安庆府志》(辞目)胡缵宗游李东阳之门,乃取《东阳古乐府》二卷,以次属和。立题指事,率由李乐阳之旧,亦间有所厘正。凡一百零八首。太康张光孝为之

  • 丙辰日记

    一卷。清末民初王国维(见《刘祁北使记校注》)撰。该书所记起自丙辰年(1916年)元旦,止于该年三月初一,前后不足六十日。全文凡二万余言。记其居上海时学术及道友往来情况。现存稿本。后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

  • 东水质疑

    六卷。明胡衮(生卒年不详)撰。胡衮,字补之,自号味菜山人,鄱阳(今江西省波阳县)人,明嘉靖中官台州教授。东水,是其所居之名,因取之以为其书名。此书共六卷,前四卷皆为史论,上起于周,下迄于宋;后二卷则为

  • 孝经翼

    一卷。明吕维祮撰。吕维祮字吉孺,河南新安(今河南新安)人。吕维祺之弟,曾任乐平知县。维祮撰《孝经翼》,意在支持其兄维祺的见解,所说义多精当贴切。如解释“身”与“道”时云“身,动物也,见异而迁,故曰立;

  • 宪世编

    六卷。明唐鹤征(1538-1619)撰。唐鹤征字文卿,号凝庵,武进(江苏常州)人。隆庆五年(1571)中进士。历任礼部主事、光禄寺少卿、太常寺少卿、南京太常等职。后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。他自九流百家,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