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近思录

近思录

十四卷。宋朱熹、吕祖谦合撰。祖谦(1137-1181)字伯恭,婺州(今浙江金华)人。隆兴进士,又举博学宏词,官至著作郎,兼国史院编修官。著有《历代制度评说》、《少仪外传》、《吕氏家塾读诗记》、《古文关键》。本拟上承春秋,下至五代,集百朝大事为一书,因病未果,只成此编。是书成于淳熙二年(1175),熹年四十六岁。书前有朱子题词曰,淳熙二年之夏,东莱吕伯恭来自东阳,过余寒泉精舍,留止旬日。相与读周子、程子、张子之书,叹其广大宏博,漫无边际,而恐初学者不知所入。因掇取其关于大体,而切于日用,故成此编。是书与吕祖谦同定,十四卷。分十四门,共六百二十二条。集宋代学者周敦颐、程颢、程颐和张载主要言论而成,取《论语》、《子张》记子夏“切问而近思”之义为书名,为阐述儒家性理的概论之作。实为后来性理诸书之祖。大旨主于格物穷理。格物是为了认识“天理”,防止人们的“因物而迁”。他说,“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,一物之理,即万物之理”(《遗书》卷二)。穷理不在于认识物理而在于认识天理和天命:“只穷理,便是至于命”(《遗书》第十),“明善在乎格物穷理”(《遗书》第十五)。如果已穷物理,而不归结到社会、伦理道德修养,那就象“泛然如游骑无所归”(《遗书》第七),格物的主要任务是“致知”,但知止于至善,为人子止于孝,为人父止于慈之类,不须外面只务观物理”(同上)。他注重内心的封建道德修养,反对闻见之知,轻视感性知识。而是通过格物去宣扬封建道德修养。他教人通过格物,去体认天理。他说:“学者不必远求,近取诸身,只明天理,敬而已矣……天人一也,更不分别”(《遗书》卷二)。又吕祖谦题词,论首列阴阳性命之故曰,后出晚进,于义理之本原虽未客聚语,苟茫然不识其梗概,则亦何所底。列之篇首,特使知其名义,有所向往而已。至于余卷所载讲学之方,日用躬行之实,自有科级。循是而进,自卑升高,自近及远,不失纂集之旨。有朝鲜铜活字版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宋乐类编

    一卷。清汪汲撰。汲字葵田,山东海阳人。博览群书,生平所著凡十余种,有《事物原会》、《十三经纪字》、《词名集解》等,合称《古愚丛书》。此《宋乐类编》即汇集宋代乐曲之作。概录自《宋史·乐志》,有宋太宗所制

  • 杲堂文钞

    六卷。《诗钞》七卷。清李邺嗣(1622-1680)撰。李邺嗣,原名文允,字杲堂(一字邺嗣),浙江鄞县(今浙江宁波)人。顺治诸生,年十二、三能诗,有秀句。后受父亲牵连,下狱。自此绝意人世,借诗酒,以寄情

  • 润州事迹诗钞

    十册。清解铁如编。解铁如,丹徒(今镇江)人。此编以本郡江山风物,胜迹人文,博雅者题咏如林,志乘不能备载,故抄缺者补,新者续,编为十册,不分卷。以地分类,为丹徒、丹阳、金坛、漂阳。其所徵录,上溯东晋,下

  • 十三经断句考补

    一卷。此书前有序八篇。首篇撰者署祁俊藻,其余七篇皆没有撰者姓名。又书面题“十三经断句考十三卷,嘉定钱绎小庐先生著”。祁序同。他序皆称既勤。按钱氏《艺文志》,既勤名东垣,乃钱绎之兄,不是钱绎本人。诸序之

  • 湖海文传

    七十五卷。清王昶(详见《金石萃编》条)编。王昶于嘉庆八年(1803)编《湖海诗传》后,复于嘉庆十年(1805),即逝世前一年,辑《湖海文传》。《文传》本《诗传》之例,就生平师友及门下士所作汇为一集。《

  • 笺注评点李长吉歌诗

    四卷。《外集》一卷。旧本题西泉吴正子笺注。须溪(今江西吉安)刘辰翁(详见《班马异同》)评点。吴正子不知何人。考此本以刘辰翁之评列于其后。吴氏当为南宋人。李贺诗注本甚多,明代以来有徐渭、董懋策、曾益、余

  • 濮州志

    ①六卷,明李先芳纂修。李先芳,字伯承,别号北山野史。濮州人。嘉靖二十六年(1547)举进士,选新喻知县,官至毫州同知,以诗文名世。此志系李先芳自亳州同知罢归后纂修的,本州名绅祝尧焕、苏濂等参与设局,万

  • 克念堂文抄

    二卷。清雷铎(约1711年前后在世)撰。雷铎,字伯觉。蒲城(今陕西蒲城县)人。康熙三十五年(1696)举人。《陕西通志》称其事继母孝,曾由他郡背米,路遇水几近溺死,宁终日挨饿,不使继母缺食。家虽贫,还

  • 汪山人集

    十八卷。明汪少廉(约1544年前后在世)撰。汪少廉,字古矜,安徽休宁人。生卒年不详。以布衣终其身。著有《汪山人集》。其集第一卷为赋,第二卷至十六卷为诗,末二卷为杂文。诗于分体中又各有分类,名目繁细。每

  • 梦蕉诗话

    二卷。明游潜(约1515年前后在世)撰。游潜生平详见《博物志补》辞目。是书为明代论诗著作,其内容大多作者读诗之感受,诗论主张不多。但其主张诗应别于经、史,反对以理作诗,应属卓见。然所论诸诗,明人居其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