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通志堂经解

通志堂经解

一千八百六十卷。又称《通志堂九经解》、《通志堂汇刻经解》。清纳兰性德(1654——1685)刻。性德初名成德,字容若,故世多称为成容若,号楞伽山人,满洲正黄旗人,清初诗人、经学家。十六岁中进士,授乾清门侍卫,屡奉使边疆,宣抚诸少数民族。一生多与文人交游,工于词作,风格近南唐后主;晚年悉攻经史,搜求宋元诸家经解,从事经学考据。作品有《渌水亭杂识》、《饮水诗集》、《纳兰词》、《通志堂集》、《全唐诗选》等。“通志堂”是性德的书斋名,《通志堂经解》一书实为性德之师徐乾学积三十年心力所辑,刊于清康熙十九年(1680),乾隆间补刻。此书卷首有乾隆帝之旨:徐乾学阿附权门,成德滥窃文誉,二人品行本无足取,但不以人废言,故补刊齐全,订正伪谬,以臻完善。同治十二年(1873)重刻。该书共一百四十六种,一千八百六十卷,搜集宏富,凡唐宋元明关于《易》、《书》、《诗》、《春秋》、《三礼》、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四书》等经的注释,传本罕见者,全部收入。其中有唐陆德明《经典释文》、成伯玙《毛诗指说》等,以宋元诸儒撰述为多。此书搜集宏富,但不尽精粹,也有伪书收入,如《春秋类对赋》本近类书,却汇入经解,底本也不够完善;又如《删补大易集义粹言》署性德自编,相传却为陆翼王所作。全书版取一式,不依原书行款,亦为一缺。但是许多罕传之籍,因其巨力得以刊行于世,功不可没。有清康熙十九年(1680)通志堂刊本,康熙五十二年(1713)刊本和乾隆五十年(1785)武英殿据通志堂原版重修印本,清刊沫笔校本,同治十二年(1873)粤东书局刻本,广州书局据康熙原刻本重刻本,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上海图书馆藏康熙年原刻本影印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易林

    十六卷。汉焦延寿(生卒年不详)撰。焦延寿字赣,梁(今河南商丘)人。初以好学得幸于梁王,学生而为郡吏,察举补为小黄(今河南开封东北)令。曾从孟喜学《易》,授于京房,故其事附于《汉书·京房传》后。又宋代黄

  • 易经蒙引

    十二卷。明蔡清(1452-1508)撰。清字介夫,晋江(今属福建)人。成化二十年(1484)进士,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。曾师从林玭学《易》,尽得其肯綮。其学初主静,后主虚,故以虚名斋。清以善《易》名于时

  • 银鹿春秋

    一卷。明陆嘉颖撰。嘉颖字子垂,又字明吾,嘉定(今属上海市)人。生卒不详,天启年间(1621-1627)曾官主簿。该书是记载历代节义仆佣事迹的一部专书。银鹿乃唐代颜岘的家僮,他一生侍从颜真卿,即使遇到祸

  • 读易详说

    十卷。李光(1078-1159)撰。李光,字泰发,一字泰定,号转物居士。南宋越州上虞(今浙江上虞)人。曾为吏部尚书、参知政事。因反对与金割地求合而得罪秦桧,贬谪岭南。因自号读易老人,据平生学《易》心得

  • 正易心法

    一卷。旧题“麻衣道者撰”。陈振孙《书录解题》称:“旧传麻衣道者,授希夷先生。崇宁间,庐山隐者李潜得之,凡四十二章,盖依托也。”朱侍讲云:南康戴主簿师愈撰。朱子亦称,此书系戴师愈伪造。此书为宋人撰本,故

  • 尚书小札

    二卷。清郭梦星撰。郭梦星字西恒,山东潍县人,晚清学者,以举人养亲不仕。郭梦星好读书,且随时做札记。本书对于《尚书》之今、古文不甚分别,但对于晚出的《古文尚书》也颇怀疑其伪。如郭梦星认为,《大禹谟》则是

  • 易深

    八卷。清许伯政撰。许伯政字惠棠,巴陵人。乾隆七年(1742)进士。官任山东道监察御史。此书以为图书都出于太吴之世,卦数生于河图,蓍数生于洛书。又兼取汉人卦气、纳甲及《京房易传》、《火珠林》之法,而不用

  • 七十家赋钞

    六卷。清张惠言(1761-1802)选编。张惠言武进(今江苏常州市)人。字皋文。嘉庆四年(1799)进士,官翰林院编修。早年治经学,精通《周易》。善属文,工骈文辞赋,后受桐城派影响,治古文,开创了阳湖

  • 袁氏丛书

    九种,十九卷。明袁颢、袁仁等撰,袁黄编。袁黄字坤仪,号了凡,浙江嘉善人。万历年间进士,曾官兵部主事,著有《评著八代文宗》、《袁了凡纲鉴》等。是编收袁氏家族著作。袁颢字菊泉,袁黄之曾祖;袁仁字良贵,袁黄

  • 居竹轩诗集

    四卷。元成廷珪撰。廷珪字原常,一字元章,又字礼执。生卒年不详。杨州(今属江苏)人。好学不求仕进,唯以吟咏自娱。植竹庭院间,颇有山林意趣。因名其所为居竹轩。此集为其友人刘钦搜辑遗稿所刊。刘钦称廷珪五言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