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道德经注

道德经注

二卷。附《阴符经注》一卷。清徐大椿(详见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》)撰。《道德经》流传至清代,为其作注者已达数十家甚至上百家。众家之注各立一说。自清世祖福临始,对诸家之说概而论之。或非以“失其意”,或议为“未彰全旨”。继之有张尔岐,认为各家所注如同使清水渍蔗、加醋,或甜或酸皆失老子明道德之本意。徐大椿效法福临、张尔岐,在其所作《道德经注序》中,称《道德经》“非谈道德之书”,而“五千言”都是谈“道”的。“道可道非常道”则是“五千言之宗旨,也是五千言之义疏”。在《道德经注凡例》中,评众家之说“非汗漫支离,即疏略浅陋”。称王弼之注“词亦肤近”,斥河上公注“文理不通”。认为老氏之学与六经只是时代和旨趣不同,老氏所云养生修德治国用兵之法,“皆本于上古圣人相传之精意”。所以曾与黄帝并称,“其用甚简,其效甚速”。徐大椿《道德经注》,分《老子》为上下二篇,不用《道经》、《德经》为名目。分上下篇为八十一章,不用传统章名而以每章首句标题。参考诸本,取词意通达者释经。训诂推求古义,取其上下融贯经文者。诠释主于言简理赅,要旨与张尔岐《老子说略》相近。对《老子》研究深刻,发挥显著,实为众家注中之善本。附载《阴符经注》,别具风格,见解卓异。其书序称《阴符经》是“赞《易》之书”。认为如果能知《阴符经》所谓“五贼”、“三盗”、“机在于目”、“禽之制在气”等数端,就可以“宇宙在手,变化生心,而能执天之行矣。”强调只有善读《阴符经》者才能得其益,而不可误解经义,视为“奇邪险谲之书”。认为《阴符经》作者“非得黄老之精髓者不能撰”。如果学习经义,用于“养生、保命、治国、用兵无所不通”。不必臆推谁人所作。其《阴符经注》以易理释经,要旨在于使人明“阴符”,晓“易道”,通其微妙,推广其义,以探究全易之理,又不能互相取代。其书也是《阴符经》诸注中之佼佼者。后人对其所注《道德经》与《阴符经》皆予肯定,但认为其《凡例》对古人之作所议未免失当。现存清《四库全书》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书义原古

    一卷。清张瓒昭撰。张瓒昭字斗峰,湖南平江人。此书所刊行的,只是卷三,也就是《禹贡》一卷。开始时,此卷说秦汉以后,儒者的训诂皆局限于自己的见闻,不能推明圣人之意,表章此篇的实义,因而推明经文,力图补旧说

  • 周易学统

    九卷,清汪宗沂撰。汪宗沂字仲伊,号溲庐处士,光绪进士,曾官山西知县。研精礼经,洞悉乐吕,著述颇丰。作者认为至东汉时《易》经已成残书,后世如程朱所述之易皆残缺不全,有失易旨。故汪氏广辑汉人论易引易之文于

  • 天台山全志

    十八卷。清张联元撰。张联元,字觉庵,湖北钟祥人。天台为数山之总称。旧传高一万八千丈,周围八百里。上应台星,超然秀出。山有八重,四面如一。其界涉天台、临海、宁海、新昌、嵊县五县。东临大海。明万历时,僧人

  • 钟台集

    十二卷。明田一俊(约1582年前后在世)撰。田一俊,字德万,福建大田人。生卒未详。隆庆二年(1568年)进士。官至礼部左侍郎。事迹具载《明史》本传。著有《钟台集》。一俊出身严苦,家无全资。为侍讲时,以

  • 御制诗

    《初集》四十八卷。《二集》一百卷。《三集》一百十二卷。《四集》一百十二卷。清高宗爱新觉罗·弘历(1711-1799)撰。其生平详见(《御制文初集》(辞目)。弘历所著之诗甚富,号称一生写有十万余首诗。其

  • 歌章祝词辑录

    二卷。奕赓撰。奕赓,见《谥法续考》条。是书辑录了清朝吉、嘉各礼中歌章祝词,分上下两卷。上卷录歌章,有吉礼冬至圜丘、上辛祈谷、常雩、大雩、夏至方泽、太庙时享、岁除大给、春秋社稷、社稷祈雨、朝日、夕月、先

  • 辽诗话

    二卷。清周春(1729-1815)撰。周春字芚兮,号松霭,晚号黍谷居士,浙江海宁人。乾隆十九年(1754)进士,官广西岑溪知县,以亲丧去官。嘉庆十五年(1810),重赴鹿鸣。博学好古,所居插架环列,卧

  • 易学统此集

    二十卷。明孙维明撰,其子孙越续成。维明字克晟,江苏江宁人。该书多取宋元以来诸说,而不太考究古义。每节之下都敷衍语气,如同坊间讲章之式。孙越补入的各条以及引述其父之言,都有标志,但也没有什么深意。《四库

  • 双白燕堂诗集

    八卷。集唐诗三卷。清陆耀遹(1771-1836)撰。陆耀遹字绍闻,号劭文,江苏武进人。道光元年(1821)举孝廉方正,试二等。选授阜宁县教谕,至任百日卒。陆耀遹早年久困科场,仕途坎坷,既不能措天下于茵

  • 书集传辑录纂注

    见《尚书辑录纂注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