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释说文读若例

释说文读若例

①一卷。清金谷元(生卒年不详)撰。谷元字莲溪,江苏盐城人。光绪十一年优贡生,官四川知县。是书专释《说文》“读若”之例,谓其大要有三:一曰取本音以正俗读,如“肉”部“”下云:“省声,读若水之。”二曰取转音以存师读,如:“蝓,从虫,声,读若戾。”三曰取音义之同以明古今之通借,如:“,读若昆。”此三者虽未能尽《说文》“读若”之例,然循以求,则古今声音通假之例可明,《说文》方可贯通。是书有金氏家刊本。②一卷。清陶有铭(其生平未详)撰。实乃朱孔彰(生卒年不详)代作。孔彰字仲我,长洲(今江苏吴县)人,朱骏声之子。光绪举人。精于小学,著有《说文粹》。《说文》“读若”之字,有六百多条,清儒张行孚、洪颐煊、金谷元皆有论著,讨论颇为详尽。是编专就音转立说。大意谓《说文》“读若”之字,一音之字居十之八九,二音之字居十之一二,三音之字间或出现。《说文》既有形声,之所以复著“读若”,是因为古今多转音。云“从某某声”者,系古来造字之声;云“读若某”者,系今人认字之音。兹观其例:一音之字,有从本字之声者,如“瑂,读若眉”;有从同得之声者,如“逝,读若誓”;有从未省之声者,如“,从翩省声,读若翩”;有古音可互证者,如“亼,读若集”;有古文可互证者,如“剏,读若创”;有俗书可借证者,如“遞,读若池”。二音之字,有区别二字以证音者,如“珛,读若畜牧之畜”;有引经传以正音者,如“,读若《诗》曰‘瓜瓞’”;有引经即以本字正本音者,如“是,读若《春秋传》曰‘辵阶而走”;有引《方言》证音者,如“,读若楚人言恚人”。三音之字,如“丨,上下通也。引而上行读若囱,引而下行读若退。”要之“读若”之字,有音兼义者,有音变而义不变者,有音变而义随便者。专就音韵以释“读若”,从而有补于诸家所未备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唐写本唐韵校勘记

    二卷。近人王国维撰。王国维事迹见“尔雅草木虫鱼鸟兽名释例”。唐写本《唐韵》残卷,自内阁大库流出后,光绪末叶为吴县蒋伯斧黼郎中购得,顺德邓秋枚实为之影印行世,是即神州国光社印本。其书前有晋府朱记。晋府藏

  • 周易研翼

    十五册。清王蕙兰撰。王蕙兰字仲芬,一字东圃。长清人。光绪九年(1883)进士,曾官任丘知县。此书第一二册为诸图、三册至十册解上下经,十一册为文言、十二十三册为系辞、十四册为说卦序卦,十五册为杂卦。经传

  • 旗军志

    一卷。清金德纯撰。金德纯,字素公,辽阳人,隶汉军正红旗。清代旗军之制,创立于清太宗征服朝鲜以后,先是设立满洲八旗,以后又扩充为蒙古汉军八旗。是书于此叙述较为简略,可与《清史稿》中《兵志》互为参证。有《

  • 三国演义

    各种刊本卷、回数不一,详见后。明罗贯中(约1330-约1400)撰。罗贯中名本,一说名贯,别号湖海散人,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。籍贯有东原(今山东东平)、太原(今山西太原)、钱塘(今浙江杭州)、庐陵(今江

  • 老子化胡经残本

    二卷。附录一卷。无撰者姓名。此书残存《老子化胡经》与《老子化胡经残卷》所存相同,都是卷一和卷十,其内容也基本一致。所不同之处是此书载有《附录》一卷。其《附录》是据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卷子本和英国

  • 仪礼汉读考

    一卷。清段玉裁(详见《毛诗故训传》)撰。本书摘取经文和注作为纲,对其进行疏通证明,可惜的是只写成一卷,即第一篇《士冠礼》,其余十六篇未完成。书后有嘉庆甲戌自识,以待后人能继续完成它。其推论依据家法,为

  • 笃志斋春秋解

    二卷。清张应誉(详见《笃志斋周易解》)撰。应誉究心于宋儒之学,于群经都有著述,尤深于《易》、《春秋》,撰有《笃志斋经解》五卷,《笃志斋春秋解》就是其中的一种。该书不释《春秋》全经,有所论说,就分别条录

  • 缺斋遗稿

    三卷。清傅维森(1964-1902)撰。傅维森,字尹宝,号志丹。原藉直隶南宫(今河北南宫市),先世游幕来粤,因家居番禺(今属广东),遂为番禺人。傅维森选入广雅书院肄业。光绪十七年乡试第一。光绪二十一年

  • 全州志

    十二卷。首末各一卷,清黄德星纂修,李宏湑续修。黄德星,字聚东,广东陆丰人。雍正二年(1724)举人,乾隆二十(1755)年至二十二(1757)年任全州知州。李宏湑,江苏甘泉(今江苏江都)人,贡生。乾隆

  • 广顺州志

    十二卷,首一卷,末一卷,清金台修,但明伦等纂。金台,安徽怀宁人。但明伦,邑绅,嘉庆二十四年(1819)翰林,官两淮运使,著有《但评蒲松龄聊斋志异》等。广顺自明万历中设县,向无志乘。康熙中州牧刘元轼始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