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石综例
四卷。清冯登府撰。冯登府,见《石经阁金石跋文》。书中所收录,上自商、周,下及唐、宋,并旁收东海诸国所出金石。其例差备,缺略甚多。本书可存之价值仅在第三卷以下,泛举了石刻诸品,并详其体例,考古学者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传本为光绪十四年(1888)“行素草堂”刊本、“槐庐丛书四种”本等。
四卷。清冯登府撰。冯登府,见《石经阁金石跋文》。书中所收录,上自商、周,下及唐、宋,并旁收东海诸国所出金石。其例差备,缺略甚多。本书可存之价值仅在第三卷以下,泛举了石刻诸品,并详其体例,考古学者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传本为光绪十四年(1888)“行素草堂”刊本、“槐庐丛书四种”本等。
三卷。明袁崇焕(1584-1630)撰。袁崇焕,字元素,广东东莞人,明末大将。万历年间进士,官至兵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。是集为张伯桢所编。凡三卷。卷一为奏疏,卷二为杂文,卷三为诗。据集前康有为序称,其“
六卷。明蒋以化(约1584年前后在世)撰。蒋以化,字仲学,号养桐,常塾人,蒋以忠之弟。生卒年均不详,隆庆元年(1567)举人,官至监察御史。《西台漫记》一书杂记见闻,也多涉及僻逸幽怪的事。例如其中记叙
四卷。明周嘉栋(生卒年不详)撰。嘉栋字隆之,黄州(今湖北黄冈)人。万历己丑(1589年)进士,官至监察御史。此书取《洪武正韵》按偏旁分为八十部,所分各部与部中所列各字,均以笔画多少为序。每字之下仍各注
无卷数。清王源(1648-1710)撰。王源字昆绳,号或庵,大兴(今属北京)人。早年任侠,喜谈王霸、兵略及前代典章制度,曾从魏禧学古文,认为“《左》、《史》、昌黎之外,无足重者”,后参与修《明史》,撰
一卷。唐代释吉藏撰。吉藏生平事迹详见《华严经游意》辞条。《弥勒上生经游意》是对《弥勒上生经》的注疏。该《游意》共分十章。即第一序王,第二释名,第三辨理宗体,第四论因果,第五出世久远,第六成道真应,第七
即《毛诗传义类》,见“毛诗传义类”。
七卷,《补遗》一卷。清王玉树(1764-1843)撰。玉树字松亭,安康(今属陕西)人。乾隆五十四年(1789)拔贡,尝权惠州府通判。此书为考订《说文解字》之作,分为《考经》、《辨体》、《审音》、《订误
三卷。题“蓬道人戏编”,据考,作者为杨恩寿。杨恩寿(1834-1891)字鹤俦,号鹏海、蓬道人,湖南长沙人,晚清戏曲家,著有传奇集《坦园六种曲》,戏曲论著《词余丛话》、《续词余丛话》等。该书为笔记,所
十二卷。汉郑玄撰,宋王应麟撰集,清丁杰后定,张惠言订正。此为湖海本。丁杰字小疋,浙江归安(今浙江吴兴)人,乾隆时进士,官教授。王应麟所辑《周易郑康成注》一卷,明胡震亨附刊于李鼎祚《周易集解》后,姚士粦
四卷。明罗汝芳(详见《孝经宗旨》条)撰。罗汝芳学宗王守仁,曾从王守仁的三传弟子颜钧讲学,所以习其师说,持论洸洋恣肆,纯涉禅宗,但对于王守仁之本旨竟失无遗。此书是罗汝芳门人熊滨所辑,首为一贯说,以下次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