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阿育王传

阿育王传

七卷。西晋三藏法师安法钦(生卒年及生平事迹不详)译。阿育王是二千多年前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一位著名的君主,他能征贯战,统一了南亚次大陆,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。“阿育”是梵语(A’soka),唐代译音为阿输迦,又音译为阿育,A’,Soka是无忧,故汉语亦意为“无忧王”。阿育王在征服羯陵加(今印度的奥里萨邦)时,摧毁了无数城寨,焚烧了大批居民,掠夺了大量财富。据载俘虏了15万人,屠杀了10万人后深感自责,转而弘扬佛教,他宣布在国内尊重一切教派,亲自主持召开佛教史上的第三次“结集”,在“结集”上带头讲经说法,与僧众会诵佛经,使古佛经最后定型。“结集”后,阿育王派遣包括他子女在内的大批僧人到印度各地以及斯里兰卡、缅甸等邻国,甚至远达叙利亚、埃及、希腊等地传教,为使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做出了重要贡献,他也因此不但博得了“佛教的亲戚”之美称,也使传世诸经多以他的名字命名。《阿育王传》一书,共分有十二分,即:本施土缘,阿育王本缘传、阿恕伽王弟本缘、驹那维本缘、半庵罗果因缘、优波槃多因缘、优波诤多因缘之余、摩诃迦叶涅槃因缘、摩田提因缘、商那和修因缘、优波槃多因缘、阿育王现报因缘。本施土缘中,记载阿育王的前生及为轮王皈依佛法正信。自阿育王本缘传至半庵罗果因缘,记载阿育王礼塔,王弟宿大哆皈依佛教诸事。优波槃多因缘以下较详细记载佛祖灭度后传付法藏,以及优波槃多传布正信事。在阿育王现报因缘中,记载阿育王供养佛所得种种现报。全书在篇幅上所记阿育王和优波槃多各占一半,大都是记叙阿育王皈依佛教的经过,以启迪后人。阿育王故事有南传北传之别,此传与僧伽婆罗所译《阿育王经》,昙摩难提所译的《阿育王息坏目因缘经》同属北传佛教系统。《阿育王传》是研究阿育王传说的重要资料,也是研究后来禅宗祖师传承脉系的参考文献。现见载版本有大正藏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栖云阁诗略

    清高珩(1611-1695)撰。高珩生平详见《栖云阁诗》(辞目)。是集以诗体分类编次,不分卷数。为写之本,从题记中可知,是高珩之子高之骃、高之驹校订的,大概是未刻全集之前,高珩家人录存之稿。《四库全书

  • 方舟经说

    六卷。李石(1108-?)撰。李石字知几,号方舟,资阳(今属四川)人,南宋经学家。少从苏符游学,绍兴进士乙科,为成都户。绍兴二十九年(1159)赵逵荐为太学博士,因直性径行,不附权贵,后罢为成都学官,

  • 定变录

    六卷。明许徽编。许徽,浙江人。生卒及仕履均不详。该书是由多部书汇编而成的,主要记载副都御史张佳允事迹。其六部书是:《滑县擒盗记》一卷,黎阳人卢楠撰。《靖皖纪事》一卷,云间人莫如忠撰。《宜抚降罚记》一卷

  • 酒概

    四卷。明沈沈撰。作者又自称震旦醚民囦囦父,自序中又称褐之父。囦囦、沈沈,名号诡异,无法得知是何人。每卷所署校正者的姓氏,皆称海陵。海陵是刊刻者的姓名。是书主要记载与酒有关之事。一卷三目,分别为酒、名、

  • 古今韵考

    四卷。清李因笃撰。李因笃(1661-?)字子德,更字孔德,号天生,陕西富平县人。明诸生,康熙十八年(1679年)强行召试博学鸿词,授翰林院检讨,以母老多病上疏辞归。工诗文,长于音韵训诂。与李容、李柏齐

  • 经国雄略

    四十八卷。明郑大郁编订。郑大郁字孟周,温陵(福建泉州的别称)人。生平事迹不详。是书有“天经考”三卷,“畿甸考”五卷,“省藩考”四卷,“河防考”四卷,“海防考”三卷,“江防考”三卷,“赋徭考”三卷,“赋

  • 读左琐言

    一卷。清倪倬撰。倬字云庄,一字汉甫,青浦(今属上海市)人。笃学嗜古,钻研经典。著有《农雅》、《我我书屋吟稿》、《存善堂文集》等。此书是他的读书笔记。他依据古代经典,辨证诸家《左传》注疏的误说,确有所得

  • 润州事迹诗钞

    十册。清解铁如编。解铁如,丹徒(今镇江)人。此编以本郡江山风物,胜迹人文,博雅者题咏如林,志乘不能备载,故抄缺者补,新者续,编为十册,不分卷。以地分类,为丹徒、丹阳、金坛、漂阳。其所徵录,上溯东晋,下

  • 五代诗话

    十二卷。清王士祯(1634-1711)撰。士祯字子真,一字贻上,号阮亭,又号渔洋山人。新城(今山东桓台)人。生平详见《唐诗三昧集》辞目是书原为清代王士祯编辑的十二卷秘本,“未及成书,不精不详”;后由郑

  • 三苏年表

    二卷。宋孙汝听撰。孙汝听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。本书为宋文学家苏洵、苏辙、苏轼的年表。本为三卷,陈振孙《直斋书录解题》云:“《三苏年表》三卷,右奉议郎孙汝听撰。汝听当是蜀人,叙蜀甚详。”然到清修《四库全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