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韩子

韩子

二十卷。周韩非(约前280-前233)撰。韩非出身于韩国贵族,曾与李斯一起师事荀卿。韩非所生活的时代,韩国国力已受到削弱,韩非多次上书韩王,建议韩国变法图强,终不见用。秦王嬴政见到韩非的著作后,叹到:“嗟呼,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,死不恨矣!”(《史记·韩非列传》)。韩非应邀出使秦国,不久受到李斯、姚贾等人的陷害被下于狱中,韩非自杀而死。韩非死后,他的思想却在秦国得到传播和实践。韩非为人口吃,不善言谈,但善于著述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著录有《韩子》五十五篇,现存本也为五十五篇,分为二十卷,篇数相同。《韩子》又称《韩非子》,是后人收集韩非的遗著,又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辑而成的。韩非广泛吸收儒、墨、道、法诸家的学说,总结前期法家的经验教训,提出了以法为中心,法、术、势相结合的思想体系。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,认为商鞅和申不害的学说对于帝王来说,就如同衣食对于人类一样重要。但他同时认为,商鞅与申不害的学说并不完善,即“申子未尽于术,商君未尽于法。”(《韩子·定法》)申不害虽然言术,但没有规定统一的法令,被奸臣钻了空子;商鞅虽然讲法,但却无术以知奸,大臣们能够捞得好处。韩非则强调法、术结合,认为国君对臣下不可过分信任,要用计谋权术暗中控制他们,做到赏罚分明。又指出:“严刑者,民之所畏也;重罚者,民之所恶也。”只有严刑重罚,才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。韩非还主张“刑过不避大臣,赏善不遗匹夫”(《韩子·有度》),明确提出“法不阿贵”的思想。韩非认为仅有法、术还是不够的,必须有“势”做保证。“势”是实行法、术的前提条件。他说:“有材而无势,虽贤不能治不肖。”(《韩子·功名》)“凡明主之治国也,任其势。”(《韩子·难三》)“民因其势”(《韩子·五蠹》)。君主要充分利用“自然之势”,但“自然之势”不是主要的,真正的势应是人为之势,即在可能的条件下能动地运用权力。韩非的法、术、势理论都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。可以说,韩非的法治思想与中国当时的历史需要有较多相适应之处,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进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。在《韩子》一书中,还表现了韩非进化的历史观。他把人类历史分为上古、中古、近古、当今几个阶段,用发展的观点去认识、分析人类社会的历史和将来,反对盲目崇拜古人。他发展了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,认为“万物各异理,而道尽稽万物之理,故不得不化。”(《韩子·解老》),强调具体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。认为人口多寡与社会财富的多少决定了历史的变动,强调一切社会关系,出自人们的“自为心”或“计算心”。《韩子》一书是韩非集先秦法家思想大成的著作,它总结了前人历史经验,使法家思想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体系,它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。当然,它所主张的维护君主专制,对人民严刑重罚等言论应该做客观实际的分析、批判,从历史实际中加以评价和认识。《韩子》一书有《说郛》本、《四库全书》本、《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》本、《十子全书》本、《子书百家》本、《百子全书》本、《四部备要》本等。198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《韩非子》校注组校注的《韩非子校注》,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《韩非子》,1990年岳麓书社出版《商君书·韩非子》,1991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黄高宪所编的《韩非子选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沈玉成、郭咏志选译的《韩非子选译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吴越顺存集、外集

    《正集》三卷,《外集》一卷,并清吴允嘉撰。吴允嘉字志上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。除本书外,尚著有《浮梁陶政志、景镇旧事》一书,记载景德镇瓷器。《吴越顺存集、外集》记载五代十国时吴越王

  • 大学章句困知录

    不分卷。清赵国麟(生卒年不详)撰。国麟字仁圃,号拙庵,山东泰安人。康熙四十五年(1706)进士,官至大学士礼部尚书。撰有《学庸讲义》、《制义纲目》。是编大旨以陆子之言,求朱子之意;以朱子之意,求圣人之

  • 用易详解

    十六卷。宋李杞撰。李杞字子才,号谦斋,眉山(今属四川)人。生卒年及仕履皆不可考。宋代有三李杞,一为北宋人,官大理寺丞,与苏轼相唱和,见“乌台诗案”。一为朱熹门人,字良仲,平江人。一为此书之作者。《经义

  • 保婴易知录 补编 宜麟策 续编 增订达生编 丛桂堂集验良方

    《保婴易知录》二卷,《补编》一卷,《宜麟策》一卷,《续编》一卷,《增订达生编》二卷,《丛桂堂集验良方》不分卷。清吴宁澜(生卒年不详)撰。吴宁澜字溶堂,阳湖(今江苏武进)人。《保婴易知录》为初生小儿防病

  • 经典释文附录

    三卷。陈昌齐(?-1820)撰。陈昌齐字宾臣、海楼,广东海康人,清经学家。据《清史稿·陈昌齐传》记载:“乾隆三十六年进士,选庶吉士,授编修,累迁中允。大学士和珅欲罗致之,昌齐以非掌院,无晋谒礼,不往。

  • 周易杂卦证解

    四卷。清末周善培撰。周善培,浙江诸暨人。其余不详。此书为研究《周易》互卦的专门之作。作者认为《系辞传》中有“杂物撰德,辨是与非,则非其中爻不备”之说,这里的“杂物”即是互卦。还认为不说互卦而说是杂卦,

  • 虚籁集

    十四卷。明刘尧诲(约1568前后在世)撰。刘尧诲,字君纳,号凝斋,湖南临武人。生卒年不详。著有《甜雪斋集》。嘉靖三十二年(1553)进士。历官佥都御史,巡抚福建,平巨寇,后进南京兵部尚书。是集为其六世

  • 素问钞补正

    十二卷。元滑寿(详见《难经本义》)编辑,明丁瓒(生卒年不详)补正。丁瓒字点白,江苏镇江人。嘉靖年间进士,官至温州府知府。丁氏因时医多不习《内经·素问》,滑寿《素问钞》久传多误,故根据滑氏旧本,重新加以

  • 春秋辨疑

    四卷。萧楚(1060-1130)撰。萧楚字子荆,庐陵(今江西吉安)人,宋代经学家。元符乡举,考进士不第。时蔡京当国,禁《春秋》学,萧楚愤嫉其奸,预言蔡京当仿王莽篡国,发誓不出仕。遂隐居三顾山下,自号“

  • 达生编

    二卷。清亟斋居士(生卒年不详)撰。亟斋居士生平事迹不详,仅知为康熙年间安徽人。著有《详要胎产问答》、《亟斋急应奇方》等书。此书又名《达生篇》,又作一卷、三卷,为妇产科著作。撰于康熙五十四年(1715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