亭
【源】 见《姓苑》(15,21,60)。当为亭长之后,或封亭侯者之后(60,62)。【布】 北京、湖北武汉(91)、安徽淮南(362)、台湾桃园(68,261)等地均有此姓。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北京、山西之临汾、忻州、湖北之武汉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中文大字典》转引 《姓苑》亦收。《姓氏考略》注引清张澍之论云:“当为亭长者之后; 或封亭侯者之后。”亭,秦汉时乡以下的行政机构。亭有亭长,最低一级行政官员。此当以官为氏; 亭侯,东汉爵位名。位在关内侯上。此则以封爵为氏。
【源】 见《姓苑》(15,21,60)。当为亭长之后,或封亭侯者之后(60,62)。【布】 北京、湖北武汉(91)、安徽淮南(362)、台湾桃园(68,261)等地均有此姓。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北京、山西之临汾、忻州、湖北之武汉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中文大字典》转引 《姓苑》亦收。《姓氏考略》注引清张澍之论云:“当为亭长者之后; 或封亭侯者之后。”亭,秦汉时乡以下的行政机构。亭有亭长,最低一级行政官员。此当以官为氏; 亭侯,东汉爵位名。位在关内侯上。此则以封爵为氏。
读音:Sì【综】 源出不详。河北武清有此姓。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天津之武清、山西之运城等地有分布。《姓氏词典》亦收载,其据《姓谱》注云:“以水名为姓氏。泗河出山东泗水县陪尾山。有四个源头,故
读音:nì【源】 见《姓苑》(9,60,62)、《广韵》(11)、《古今姓氏书辨证》(7)。或系春秋时楚人桀溺之后(15,60,62)。罕见姓氏。《姓氏考略》 收载,初见於 《姓苑》,其注云: “
读音:Liǔ柳姓主要是以采邑为姓氏,源于展姓。春秋时鲁国展禽,食采于柳下(今河南濮阳城东),其子孙后代遂以邑名为氏,称为柳姓。柳姓最早繁衍于今河南北部和山东西部一带。鲁国为楚所灭后,柳姓有入居
读音:Luò’é【综】 彝族姓。四川美姑有此姓(210)。
读音:Jīnbǔ【综】 彝族姓。又称〔海耶金补〕,属卜余家支,四川昭觉有此姓(375)。
读音:Hándān【源】 系自嬴姓。春秋时晋赵盾从父昆弟之子赵穿,食采于邯郸,因氏(12,60)。一说,赵穿之子赵胜食采于邯郸,是为邯郸胜,见《姓考》(17)。又说,晋赵鞅族子赵午(即赵胜子),受邑邯
读音:yòu yǐn【源】 春秋时楚公子辛为右尹,子孙以官为氏(6,12,17,60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 收载,其注云: “楚公子辛为右尹,子孙氏焉。”尹,春秋时楚国最高行政
读音:tán【源】 少昊之后,封国于郯(故城在今山东郯城西南),春秋时郯子曾朝鲁。其后国亡,子孙以国为氏(7,9,12,17,60)。又,少昊氏姬姓,见《帝王世纪》;或云纪姓,见《路史》;或云己姓,见
读音:wǎn【综】 涴平,明时陕西宝鸡人,永乐举人任四川成都教授(15,21,24)。罕见姓氏。《中文大字典》 收载,其注引 《万姓统谱》云:“涴平,宝鸡人,永乐举人,任成都府教授。”未详其源
读音:Jiǎn【源】 见《姓苑》(15,21,24)。一说,即翦氏(91)。【布】 河南临颍(62,339)、江西萍乡(371)、安徽淮南(362)、台湾高雄、台北(68,261)、北京等地均有此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