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伊喇

伊喇

读音:Yīlǎ

【源】 清满洲八旗姓。世居三姓(23,63,180)。源出辽时移刺部,入金时以部为氏,至清改译为伊喇氏(23)。【变】 ①辽时称移刺,亦称耶律(23,71)。②后改姓有刘、王、肖、李、黄等氏(180)。③清正黄旗满洲马甲福里米之妻为叶勒氏,镶蓝旗蒙古马甲五达色之妻为依勒氏(260),〔叶勒〕、〔依勒〕等似均系伊喇之异译。


历史上少数民族姓氏。《续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俱予收载。当出自契丹族。本辽部名,入金为姓,其先乃辽之国族。《列传》伊喇氏甚众。或按:《金史·列传》伊喇氏之族不一而皆出于辽。初,辽五院人伊喇博罗为准备,任使官。金都统果克中京,辽主西走,留博罗督辎重,被掠。博罗自髡,逃于山林,皇统中辟,博罗之子敬修辽史,于是五院伊喇氏始至;又有伊喇慥,其先契丹裕噜部人;伊喇底,其先辽横帐人,二族光复来归,弃五院横帐,俱为辽宗室。三耶律其后皆为伊喇氏。惟虞吕部之称伊喇氏未详。辽后人之入于金者以契丹字书曰“伊喇”,则“耶律”、“伊喇”名异而实同也。

又按:金太宗二年,含音袭约尼、扎古雅,走之。后扎古雅率众降,是三耶律中仍有称约尼者,则辽后人之入金,不独耶律、伊喇矣。

其后,经元以至于清,融为满族,世居三姓地方。为满八旗姓氏之一。后或改为单姓刘、王、肖、李、黄等。三姓,今黑龙江之依兰县,“依兰”亦当“伊喇”之别译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读音:yì【源】 见《姓苑》(15,21)。东夷牟奴国之帅姓逸(60,61)。牟奴国即牟子国,为祝融之后,在今山东蓬莱东南(62)。【布】 北京、辽宁、沈阳等地均有此姓(91)。【人】 逸芝惟,晋时牟

  • 读音:Yǎn【源】 见《姓苑》(15,21,80)。【布】 北京有此姓(91)。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北京、山西之大同等地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中文大字典》转引 《姓苑》亦收载,未详其源。

  • 沈纖

    读音:Chénxiān【音】 沈音沉(Chén)(60)。【源】 春秋时楚公族之后有沈纤氏,见《潜夫论》(60)及《路史》(17,62)。【变】 一作〔沈瀸〕(15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沈,或作 “沉”

  • 读音:ní【音】 儿氏有而、尼二音,而分两姓,见《续文献通考》(63)。参见儿(Ní)姓。【源】 北魏时贺儿氏后改为儿氏,见《魏书·官氏志》(17,60,70,242)。【望】 河南(17,60,41

  • 土敬

    读音:Tǔjìng【源】 相传帝鸿(即黄帝)之妻为土敬氏(60,62)。亦见《山海经》(62)。【变】 亦作〔士敬〕(15,63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姓氏词典》 引《姓觿》收载; 《姓氏考略》亦载

  • 開基

    读音:Kāijī普米族姓氏。今云南之宁蒗有分布。出自 “熊·杠尼”姓,本家族名,或以为氏。见《中国人的姓名·普米族》。

  • 读音:Biāo/Byan【综】 《庄子·山水篇》而歌猋氏之风。古之无为帝王也(陆德明语)。亦即焱氏(王先廉语)(63)。

  • 鄂濟多克

    读音:jìduōkè【综】 清镶黄旗蒙古马甲长寿之妻为鄂济多克氏(260)。

  • 初白大

    读音:Chūbáidà【综】 藏族姓(房名)。四川阿坝州南坪、平武等地均有此姓,汉姓为杜(249)。

  • 太祝

    读音:tài zhù【源】 见《姓苑》(9,12)。周官太祝之后,见《姓源》(17,62)。《姓谱》云:古者择先圣之后,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号,高祖之主,肃恭明神者,以为太祝。故后世以官为氏(7,6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