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都
【综】 一作〔拔都〕,系蒙古人封号,清时称把土鲁(巴图鲁),以号为氏(33)。八都、拔都(Bagatu)均为蒙古人名字的组成部分,如南台中丞八都儿,丹阳县达鲁花赤拔都儿(399)。故疑“八都”非姓,今姑录此备考。
【综】 一作〔拔都〕,系蒙古人封号,清时称把土鲁(巴图鲁),以号为氏(33)。八都、拔都(Bagatu)均为蒙古人名字的组成部分,如南台中丞八都儿,丹阳县达鲁花赤拔都儿(399)。故疑“八都”非姓,今姑录此备考。
读音:Wálǔ【综】 白马人姓。居四川、甘肃等地,传说其始祖以靠吃李子为生。白马语“李子”为“娃鲁”,因以为姓,汉姓为李(220)。
读音:wèi春秋郑地,大夫食采于鄬為者以为氏。(见《姓氏考略》)
读音:Dáàng《中文大字典》 引 《万姓统谱》 收载并注此音。后改为沓氏。
读音:Dǔ【源】 见《姓苑》(15,21,62)。【变】①后改为和速嘉氏(21,60,62)。②又作睹(91)。【人】覩令狐,金时人,宣宗贞祐赐为和速嘉氏(15,21,60)。罕见姓氏。《中文大字典》
读音:Qiānsà【源】 彝族姓,属尔基家支(375)。
读音:Gē【综】 见《中国姓氏集》(62,75,81)。罕见姓氏。《中国姓氏大全》 引 《中国姓氏集》收载; 《姓氏词典》引 《中国姓氏汇编》亦载,未详其源。
读音:Àolǔ元代蒙古族姓氏。《姓氏考略》 收载。《中国姓氏大全》 注云: “古代蒙古人出征时,留在后方的家属、辎重称为‘奥鲁’。元代有上柱国奥鲁·赤,后改姓‘奥’。”(按:《姓
读音:ài jīn艾斤氏改为艾氏。(见《河南官氏志》)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》收载。其注据《河南官氏志》 云: “艾斤氏改为艾氏。”(按: 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作“去斤氏”。)
读音:Cháng常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。一是以采邑为姓氏,源于姬姓。周武王灭商后,封其弟于康邑,世称康叔,其支孙食采于常,后人以为姓氏。此为山东常姓。另外,春秋时吴王封其后代于常(今江苏常州
读音:Dīngxīní景颇族姓氏。汉意为 “铃”,以之为姓。见《中国人的姓名·景颇族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