吐渾
【源】 北魏时代北姓。一说即吐谷浑氏之省写(7)。一说,与吐谷浑、独狐浑、渴足浑并为四氏(7,24,63)。
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其注引 《古今姓氏书辨证》曰: “与吐谷浑、独孤浑、渴足浑并为四氏。”当出自鲜卑族慕容氏。参见“吐谷浑”条。
【源】 北魏时代北姓。一说即吐谷浑氏之省写(7)。一说,与吐谷浑、独狐浑、渴足浑并为四氏(7,24,63)。
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其注引 《古今姓氏书辨证》曰: “与吐谷浑、独孤浑、渴足浑并为四氏。”当出自鲜卑族慕容氏。参见“吐谷浑”条。
读音:Xiānglǐ【综】 源出不详,或系相里氏之异写。今黑龙江宾县有此姓。
读音:Gǎoniǎo【综】 苗族姓。世居贵州凯里(旧称炉山),汉姓为杨(116)。
读音:Dì【综】 源出不详。见《新编千家姓》(73)。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山西多此姓: 太原、大同、运城、长治、临汾等地均有分布。《山西人口姓氏大全》收载; 《新编千家姓》亦载,未详其源。
读音:Xūyǐn【源】 春秋时楚大夫芋尹申无宇之后(6,11,12,17)。【变】 一作芈尹(6)。亦作〔芊尹〕(80,401)。《姓氏词典》 引 《姓觿》收载并注此音,未详其源。(按: 《中国姓
读音:huà xū太皞庖牺氏母曰华胥,履大人迹于雷泽,而生庖牺于成纪。(见《史记·补三皇本纪》)
读音:Shàn【源】 大食国人赡思,家居真定,元至元中累官浙西宪佥(60,399),其后或以为氏。亦见《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》(63)。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陕西之韩城、浙江之嵊县等地有分布。《姓氏词典
读音:Hóng/Horng,Hung【综】 源出不详。台湾台北有此姓(68,261)。
读音:Qià【源】 源出不详。现代罕见姓(73,91)。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云南之泸水、安徽之界首等地有分布。土族、傈僳族有此姓。《新编千家姓》亦收载。土族之恰氏,源於“恰尔阿寅勒”。“恰尔阿
读音:Xī'ěrdétè【源】 清蒙古八旗姓。世居喀喇沁(23,63)。【变】清蒙古镶红旗、蒙古正蓝旗中均有西尔德特氏,蒙古正白旗中有西尔都特氏(259),驻防察哈尔镶白旗中有西尔撤特氏(259,26
读音:Shūdài【源】 舜臣伯益之后,见《路史》(60,62)。系自嬴姓。春秋时晋献公之臣赵夙,字叔带,其后以字为氏(6,7,12,17,60)。【人】 叔带子庄,春秋时齐大夫(6,12)。历史上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