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
读音:Lǚ

吕姓来源有三个。一是出自姜姓。炎帝后裔伯夷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,被封为吕侯,建立吕国(今河南南阳西)。春秋初吕国被蔡国所灭,子孙以原国名为姓。二是出自魏姓,是春秋时晋国大夫魏犨之子———魏锜之后。因魏封地在吕,因此被称为吕,其后代就以吕为姓。三是出自少数民族改姓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,原复姓叱吕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。

吕姓发源地在今河南南阳西一带。春秋时吕国被灭后,其子孙散于今湖北蕲春,山东阳谷,河南南阳,安徽寿县、凤台等地。秦时,吕姓向陕西、甘肃一带迁徙。汉时,河南、山西、陕西、内蒙古南部、甘肃、安徽等地均有吕姓居住。其中山东东平、安徽淮南一带吕姓发展成为吕姓历史上的东平郡和淮南郡两大望族。其后人又有迁往江西、福建、广东等地的。康熙年间,始有吕姓移民海外者,初有部分移居台湾,后又有徙至新加坡、菲律宾、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亚、越南、美国、加拿大等国家的。今日吕姓以山东、河南两省居多。

吕姓历史人物有吕不韦,战国时秦丞相,门下宾客三千,在吕不韦的主持下,他们编著了《吕氏春秋》。吕雉,汉高祖皇后,人称吕后。刘邦死后代理朝政达16年之久。吕布,东汉末年名将,民间流传的“三英战吕布”的故事家喻户晓。吕蒙正,北宋名臣,以敢言著称,曾三任宰相,知人善用。吕叔湘,中国现代著名语言学家。

吕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在第二十二位。


【源】 ①系自姜姓。炎帝之裔,虞夏之际受封为诸侯。或言伯夷佐禹有功,封于吕,今蔡州新蔡即其地也。至周穆王时吕侯入为司寇,后为宋所并,子孙以国为氏(7,12,15,60)。一说,吕为周穆王时所封之国(故城在今河南南阳西30里董吕村),姜姓,宣王改为甫,后为楚所灭,子孙遂以国为姓。②春秋时晋有吕氏,分自魏姓(21)。一说,晋大夫魏武子吕錡之子吕相之后有吕氏,见《姓考》(17,60)。春秋时晋有吕邑(故城在今山西霍县西南),或晋之吕氏系以邑为氏者。③春秋时宋有吕氏,出自姜姓之吕(21)。按:春秋时宋有吕邑(故城在今江苏铜山东北,即汉时吕县),当食此邑者之后,以邑为氏,未必非出自姜姓之吕。④略阳吕氏,出自汉武都白马之后,氐人。其先吕文和,汉文帝初自沛避难徙焉,世为酋豪,见《晋书·后凉载记》(39,70)。⑤北魏时比丘氏、副吕氏、叱吕氏(21)、俟吕陵(邻)氏(60,70,242)、叱吕引氏(242)均改为吕氏。⑥清满洲人姓(23,259)。⑦黎(106)、仫佬(112)、彝(130)、回(177)、台湾土著(65)、土(195)、蒙古(255、344)、土家(387)、满(344)、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。【望】 河东、东平、东莱、阳翟、濮阳、略阳(12,17,60,70,418)。【布】 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47%,为中国人口最多五十个姓之一。尤以山东、河南二省多此姓,2省吕姓约占全国汉族吕姓人口31%。【人】 吕不韦,战国时阳翟人,为秦庄襄王之相,封文信侯(61)。【它】 日本占领台湾时期,台湾吕姓曾被迫改用宫川、宫本等日本姓,这些姓仍含有吕字以表怀念。1945年,台湾光复,立即恢复其原姓吕(65)。

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河北之尚义,山东之淄博、龙口、平邑,湖北之监利,山西之大同,江西之金溪,广西之田林,云南之泸水、陇川、河口,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蒙、鲜、瑶、土家、黎、仫佬、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①郑樵注云:“姜姓,侯爵,炎帝之后也。虞、夏之际,受封为诸侯;或言伯夷佐禹有功,封於吕,今蔡州新蔡即其地也,历夏商不坠,至周穆王,吕侯入为司寇;或言宣王时改吕为甫。然吕、甫声相近,未必改也,故又有甫氏出焉。吕望相武王,吕姜为卫庄公妃,其时吕国犹存故也。吕望封齐之后,本国微弱,为宋所并,故宋有吕封人乐惧、吕封人华豹。”此以国为氏,系出姜姓。古吕国在今河南南阳市西南。②或以邑为氏。郑樵又注“晋有吕氏,出於魏氏,未知其以字以邑。”《姓氏词典》称:“吕,春秋晋邑,在今山西霍县西南。”“春秋时晋国吕锜、吕相,本魏氏所分,以食邑为氏。”③郑樵又注:“后魏有比邱氏,改为吕氏”。又云:“吕氏有五:姜姓之后以国为氏;又晋有吕氏,出於魏氏;又有叱邱氏、副吕氏、叱吕氏,并改为吕。”(按:《姓氏考略》引《通志·氏族略》则作:“后魏叱吕氏、后周俟吕陵氏,均改为吕氏。”查中华书局标点本《魏书·官氏志》仅得“叱吕”氏,余若“比邱”、“叱邱”、“副吕”皆未载。)望出河东、东平。

秦代有吕不韦,阳翟人,秦相;汉代有吕雉,高祖妻;宋代有吕端;明代有吕坤;清代有吕留良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裕爾庫哷

    读音:Yù’ěrkùliè【源】清满洲八旗姓,凡三派,出诺罗、松花江、黑龙江等地(23,63,180,260)。 【变】一作〔俞尔库勒〕(180,260)。 【人】清正蓝旗满洲马甲登特之妻为裕尔库哷氏

  • 詭諸

    读音:Guǐzhū【源】 陆终第四子求言之后,封于诡诸,以国为氏(17,62,63)。一说,诡诸,春秋时周大夫夷之采邑(15,80),因氏。【变】 一作〔佹诸〕(17)。《姓氏词典》收载,其注引 《姓

  • 廚人

    读音:Chúrén【源】春秋宋大夫厨人濮之后(60,62)。 【变】一作〔厨人〕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姓氏考略》 收载; 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 作“厨人”。盖廚,厨异体字耳。其源不一: ①郑樵注

  • 读音:Ōu【源】 越王无疆之裔东越王摇,镇守东瓯(故城在今浙江永嘉西南30里),后因以为氏(6,7,12,15,17)。【变】 古文瓯、沤、欧通用(17,62)。【望】 东越(17,418)

  • 無南

    读音:Wú'nán《姓氏词典》引 《姓谱》收载;未详其源。

  • 撥略

    读音:Bōlüè【综】 北魏时改拨略氏为略氏,见《魏书·官氏志》(27,44,60)。一说,后改为苏氏(70)。历史上少数民族姓氏。《姓氏考略》 收载,其注据《魏书·官氏志》云: “后魏有拨略氏,

  • 读音:Ěr现行罕见姓氏。今福建之邵武市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此姓系邵武市公安局提供,未详其源。(按:珥,玉石耳环,疑指物以为氏。)

  • 韩籍

    读音:hán jí晋韩起之子籍,字叔禽,为韩籍氏。(见《元和姓纂》)

  • 富色

    读音:Fùsè金代女真族姓氏。乃女真之黑姓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 收载,未详其他。

  • 读音:Jiā【音】 又音挟(Xié)(75)。【源】 夹氏即郏氏、侠氏、荚氏(60,62)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载《夹氏春秋传》十一卷(7,17)。【望】 河南(17,418)。【布】 山东新泰(359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