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读音:Guó

【源】 ①夏禹之御者国哀,见《路史》(60,62)。当为国姓之始。②系自姜姓。春秋时国氏为齐之卿族,且世为上卿,子孙沿其氏(21,60)。一说,齐太公之后有国共伯,天子命相齐为国氏(6,9,12)。③系自姬姓。春秋时郑穆公之子发,字子国,子孙以王父字为氏(6,9,12,17,60)。④春秋时卫公族亦有国氏(60)。⑤古朝鲜半岛上百济国大臣八姓中有国氏(9,11,17,60)。⑥清满洲八旗姓郭罗氏后改为国氏(160)。今满族姓(344)。⑦新疆锡伯族郭罗罗氏,汉姓为国(201)。⑧彝(129)、蒙古(344)等民族均有此姓。【望】 下邳(17,418)。【布】 分布很广。尤以山东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国姓人口63%。【人】 国佐,春秋时齐大夫(17,21)。国渊,三国时魏盖人,魏武时官司空椽,累迁太仆(6)。
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分布较广: 今北京,天津之武清,河北之景县,山东之鱼台、平度、昌乐、平邑、龙口,辽宁之清原、建平,内蒙古之乌海,山西之太原,贵州之江口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、锡铂族、傈僳族姓氏。《郑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 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,归 “入声” 部。其源不一: ① 《姓氏考略》 注引 《路史》 云: “禹之御有国哀。” 当为国姓之始。②或出自姬姓,郑樵注云: “国氏,姬姓,郑穆公之子公子发字子国,其后以王父字为氏。” ③或出自姜姓。郑樵又云: “齐有国氏,姜姓。其先共伯,齐之公族也。” ④ 《姓氏考略》 云: “卫亦有国氏。”卫乃康叔封国,故此亦当系出姬姓。⑤又,为百济姓。《姓氏考略》 注云: “百济大臣八姓有国氏。” ⑥锡伯族之国姓,由果洛罗氏所改,盖取其首音谐“” 而为单姓。

春秋齐有国佐; 汉代有国由,长安人; 三国魏有国渊; 金代有国用安,淄川人; 明代有国璧; 清代有国涵,任寿光县训寻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渠邱

    读音:Qúqiū罕见复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 收载。其注云: “亦作著邱氏,赢姓,莒国君居於渠邱,故谓之渠邱公。今密州莒县有渠邱城。《英贤传》 彭城有渠邱氏。”此以邑为氏,系出赢姓。或作“

  • 伊塔拉

    读音:Yítǎlā【综】 清满洲正白旗中有此姓(259)。

  • 读音:zú【音】 又音戚(Qī),见《玉篇》(91)。【源】 系自姬姓。周武王同母少弟康叔之后(60)。又,傶,邑名,以地为姓(7,60)。【望】 彭城(418)。《中国姓氏大全》收载并注此音。其注云

  • 读音:Shěn/Sheen【综】源出不详。台湾高雄(68,261)、北京等地均有此姓。

  • 读音:bì【源】①系自姬姓。春秋时卫公族之后(17,62)。卫有辟司徒,主垒壁者,辟氏当出此,见《路史》(9,11,12,60)。②系自姬姓。周文王支庶,武王同母少弟康叔之后有辟氏(17,60,62)

  • 修和哩

    读音:Xiūhélī【源】 清满洲八旗姓(23,63,180)。【变】 一作〔修和里〕(260)。【人】 修和哩齐拉布,清正白旗人,康熙中从征江西阵亡,赠云骑尉(23)。清代满族姓氏。《清通志·氏族略

  • 路中

    读音:lù zhōng【源】 ①炎帝参卢之后有路中氏(60,62)。②汉景帝时路中大夫之后,以路中为氏(7,9,12,17,60)。【望】 京兆(17,418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 收

  • 若姆

    读音:Ruòmǔ门巴族姓氏。为历史上父系姓氏。《中国人的姓名·门巴族》收载,未得其详。

  • 卑梁

    读音:bēi liáng【源】 卑梁,春秋时楚国边境之邑,与吴国接境,后以邑为氏(21,60,87)。历史上罕见之复姓。《姓氏考略》收载,其注云: “楚国边邑,后以为氏。” 《史记·吴世家》载:

  • 读音:zhī【源】 ①古枝国在楚(故城或在今湖北钟祥北枝水流域),见《国名纪》。戎伐楚,侵訾枝是也,以地为氏,见《世本》(17,60)。②春秋时楚公族有枝氏,见《路史》(60,62)。一说,为楚大夫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