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
读音:Huán

桓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。一是以谥号为姓氏。齐国国君死后,谥号为“”,其后人遂以谥号为姓氏。还有一说是宋国有一位叫卿的国君,死后谥号为“”,其后代也有以其谥号为姓者。二是源自改姓,北魏有乌丸氏(原为乌桓氏)改为桓氏。

桓姓早期主要在河南、山东等地活动。汉唐之间主要在江淮地区发展繁衍,在河南、安徽、江苏形成桓氏世家大族,以谯郡为郡望。东晋时期谯郡桓氏权倾一时。后来又扩散到山东、湖南、江西等地。宋代以后,桓氏虽然分布较广,但人数却一直不多。

桓姓历史人物有桓谭,东汉学者,善属文,著有《新论》,《汉书·艺文志》有载。桓温,晋朝龙亢人。他把持朝政,权倾一时,废奕帝立简帝。他曾说过:“既不能流芳百世,不足复遗臭万年邪。”曾经阴谋废晋自立,未遂。关于桓姓名人,还有这样一副对联:“功高夹日,威著避骢。”上联指唐代人桓彦范,夹日,意为在太阳两旁,比喻辅佐天子。因他曾在唐中宗时任侍中,敢于直言进谏,封扶阳郡王,出任濠州刺史,后被权臣武三思陷害致死。下联指东汉人桓典,为顺帝时太傅桓焉的孙子,能传家学。他曾在灵帝时担任侍御史一职。当时宦官专权,权势炙手可热,但他从不依附宦官。建安年间官至御史中丞,封关内侯。

桓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在第四百零七位。


【源】①相传黄帝之臣有桓常,审地利。桓氏宜出此(60,62)。②系自姜姓。春秋时齐桓公之后,以谥为氏(6,7,12,17)。③系自子姓。春秋时宋桓公之孙向魋称桓氏(7,11,12,17)。④北魏时乌丸氏改称桓氏,见《魏书·官氏志》(12,17,70,242)。 【望】谯郡(17,21,60,418)。 【布】分布较广,但人数不多。 【人】桓跳,春秋时齐大夫(21)。桓贷,北魏太宗时乌桓人,执金吾,见《通鉴》(242)。
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天津之武清,黑龙江之嫩江县,辽宁之清原,山东之平邑、平度,河北之乐亭,山西之太原、晋城,陕西之韩城,湖北之武昌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 亦收载。其源不一: ① 《姓氏考略》 注云: “黄帝臣有桓常,审地利,桓氏宜出此。” ②郑樵注云: “姜姓,齐桓公之后,以谥为氏。”③又云: “宋桓公之后向魋亦号桓氏。” 此亦以祖辈谥号为氏,系出子姓。④又云: “乌丸氏改为桓氏。” 乌丸,北魏姓氏。似出自鲜卑。⑤《中国姓氏大全》 称: “为桓侯氏所改。”⑥郑樵又云:“桓庭昌,唐上元中准制改为姜姓。”

秦代有桓; 汉代有桓荣、 桓虞、 桓宽; 晋代有桓温,征西大将军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滿扎

    读音:Mǎnzhā【源】 清满洲八旗姓。凡二派,出库察、叶赫等地(23,63,180,260)。【变】一作〔满札〕(259)。【人】清镶蓝旗满洲马甲查奇立之妻为满扎氏(260)。清代满族姓氏。世居库察

  • 儂多

    读音:Nóngduō景颇族姓氏,相传为瓦切娃时二十六大姓氏之一。《中国人的姓名·景颇族》收载,未详其他。

  • 万俟

    读音:Mòqí万俟姓主要出自少数民族,北魏时鲜卑、匈奴二族均有万俟氏。万俟姓发源于山西,望族居于兰陵郡(今山西高平)。万俟姓历史人物有万俟,南宋奸臣,因陷害岳飞而为人们所痛恨,是岳庙中跪着的四个奸

  • 读音:shǔ【源】 ①系自子姓。黄帝曾孙帝喾支子封于蜀,后为秦所灭,子孙遂以国为氏(17,60,62)。②蜀山氏之后(17)。【布】 四川成都、北京(91)、江苏武进(314)、浙江余姚(389)、萧

  • 卧考

    读音:Wòkǎo藏族姓氏。《中国人的姓名·藏族》有载,本部落名,以部为氏。其汉意为 “青”,后或取汉意“青”之音,谐以 “青”音近之汉姓“秦”而改为单姓。

  • 城阳

    读音:chéng yáng周武王封弟载于郕,其后迁于城之阳,故曰城阳。(见《史记》)

  • 武仲

    读音:wǔ zhòng【源】 系自姬姓。春秋时鲁孝公之子驱,食采于臧(故城在今山东栖霞东北)。其后裔臧武仲之后,以武仲为氏(6,12,17,60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 收载,其注云

  • 读音:shú姓也。(见《集韵)

  • 毗沙

    读音:pí shā【源】 百济国有毗沙氏(7,60,62)。【变】 清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作〔毗河〕(24),误。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》、《姓氏词典》及 《姓氏考略》 俱引 《通志·氏族略》 收载并注

  • 读音:Qí《姓氏词典》 收载并注此音,其注云: “以地名为姓氏 (据《五方元音》)。 ‘, 沛郡有县,或作蕲。’ ( 《集韵》),故城在今安徽宿县南。”&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