涇陽
【源】 战国时秦宣太后(秦昭王之母)弟封泾阳君,因氏(9,17,21)。泾阳,故城在今甘肃平凉西40里。【变】 一作陉阳(60)。【人】 泾阳犨,汉时附马都尉(7,9,17,21)。
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,其注云: “秦宣太后弟封泾阳君,因氏焉。”此以封邑为氏。或作“陉阳”,其地在今甘肃平凉。
汉代有泾阳·犨,驸马都尉。
【源】 战国时秦宣太后(秦昭王之母)弟封泾阳君,因氏(9,17,21)。泾阳,故城在今甘肃平凉西40里。【变】 一作陉阳(60)。【人】 泾阳犨,汉时附马都尉(7,9,17,21)。
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,其注云: “秦宣太后弟封泾阳君,因氏焉。”此以封邑为氏。或作“陉阳”,其地在今甘肃平凉。
汉代有泾阳·犨,驸马都尉。
读音:Sūdūlī【源】 ①清满洲八旗姓。凡二派,出黑龙江、苏佳村等(23,63,180,260)。②达斡尔族有苏德尔氏,《黑龙江志稿》作苏都礼氏(189),〔苏德尔〕、〔苏都礼〕等似均为苏都哩之异译
读音:Bó罕见姓氏。《姓氏考略》有载。其注“泊”云:“《潜夫论》: ‘夏禹后有泊氏。’ 一作 ‘汋’。”《姓氏词典》则云: “系泊姓分族,见《姓谱》。”
读音:kūn【源】 ①源自己姓。夏时诸侯昆吾(故城在今河南濮阳县东)之后(6,7,11,17,60)。②藏族姓。系以家族名为姓(170)。【望】 汝南(17,418)。【布】 台湾台中(64,68,2
读音:Zhùhé【源】 祝融氏之后有祝龢氏,见《路史》(60,62)。或即祝和氏(62),或即祝融氏(8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姓氏考略》 收载,其据《路史》注云: “祝融氏之后有祝龢氏”。或作 “
读音:Fú现行罕见姓氏。今湖南之益阳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此姓系益阳县公安局提供,未详其源,亦未见载於古籍。
读音:zhèn见《姓苑》。湖广松滋县有镇氏。(见《万姓统谱》)
读音:Diào【源】 见《姓苑》(15,21,62)。罕见姓氏。《中文大字典》转引《姓苑》收载并注此音,未详其源。或当音tiāo。
读音:Zōu【源】 ①越王勾践之裔,闽粤王无诸、越东海王摇,均驺氏(7,9,12,17,60)。②系自曹姓。邾文公迁于绎(故城在今山东邹县东),改号曰驺,因氏(17,60,62)。【变】 亦作邹(62
读音:Yángshí【源】 系自姬姓。周武王第二子唐叔之裔,晋大夫扬食我之后(8,17,19,21,60)。【变】 亦作〔杨食〕、〔扬石〕(60,62)。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》 收载,其注云:与 ‘
读音:Yǒuluò【源】 有洛,夏时侯国,因以为氏,见《姓考》(17,62)。《姓氏词典》收载,其注引 《姓考》 云: “以国名为姓氏。‘夏时侯国,因氏’。”未道其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