漚
【源】 系自姒姓。春秋越王无疆之后有沤氏(8,17,60)。【布】台湾台南有此姓(68,261)。
现行罕见姓氏。今广西之灌阳有分布。《姓氏考略》亦收载,其据《路史》注云:“沤氏,越王无疆之后。”系出姒姓。
【源】 系自姒姓。春秋越王无疆之后有沤氏(8,17,60)。【布】台湾台南有此姓(68,261)。
现行罕见姓氏。今广西之灌阳有分布。《姓氏考略》亦收载,其据《路史》注云:“沤氏,越王无疆之后。”系出姒姓。
读音:Piàn【综】 源出不详。见《新编千家姓》(73,91)。汉、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。 【布】河南卫辉(287)、浙江开化(310)、山东沂水(332)、福建福州、吉林延吉等地均有此姓。现行较罕见姓
读音:È【源】 见《姓苑》(15,21,62,81)。罕见姓氏。《中文大字典》转引 《姓苑》 收载并注此音。未详其源。《汉语大字典》音niè。姑兼收。
读音:Biétiēqǐ′nǎimándǎi元代蒙古族姓氏,乃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。陶宗仪《南村辍耕录》收载;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译作“布德吉鼐满岱”。
读音:suī【源】 ①睢,宋大夫食邑(故城在今河南睢县),因氏(17,62)。②战国时赵大夫食采于睢邑(同上),因以邑命氏(12,15,62)。【望】 赵郡(17,418)。【布】 四川中江(345)
读音:wù现行罕见姓氏。今山西之大同有分布。《山西人口姓氏大全》收载,未详其源。
读音:xiè qiū周宣王支子食采于谢丘,因以为氏。(见《风俗通》)
读音:Mián【源】 ①春秋时晋大夫食采于緜上(故城在今山西介休东南),子孙因邑为氏,见《姓苑》(6,7,12,17,60)。②北魏时蠕蠕人尔緜氏改为緜氏(21,60,70)。 【变】 亦作绵(7,1
读音:Bǔ’ěrgù【综】 清正黄旗满洲护军色尔图之妻为补尔雇氏(260)。
读音:zōng yí【源】 飂叔安之后,董父封诸鬷川,鬷夷氏其后也,见《左传》(12,15,60)。【变】 ①一作〔融夷〕(4,9,11,17)。②后改为鬷氏(17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
读音:suí【源】 ①汉时有隋昱,绥远五原人,于王莽末起兵,后归汉光武,拜五原太守(62)。此为隋姓之始。②本为随姓。隋文帝去辵为隋,遂分随、隋为二姓(17,24,60)。③明宣德中,王骥征麓川(故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