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读音:Dòu

【源】 ①系自姒姓。夏帝相遭有穷氏之难,其妃后缗方娠,自窦(即孔穴)逃出,奔有仍(故城在今山东济宁)而生少康,少康生二子曰杼、曰龙,龙于中兴后留居有仍,遂为窦氏,见《风俗通》(1,6,7,12,17)。②古地以窦名者甚多,窦氏必以地为氏(60,62)。③魏晋时氐人姓(60,242)。④河南窦氏,源出鲜卑没鹿回部。没鹿回部大人窦宾之孙勤,魏穆帝赐姓纥豆陵氏,勤之五代孙岩随北魏孝文帝徙居洛阳,遂为洛阳人,并改纥豆陵氏为窦氏,见《魏书》(70,242)。⑤东晋末后秦姚苌时,南羌有窦姓,见《晋书》(242)。⑥傈僳族怒饶时氏族名,汉姓为窦(150)。⑦蒙古、满(344)、怒(222)等民族均有此姓。【望】 观津、河南、扶风、河西(17,21,60,418)。【布】 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22%.尤以江苏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窦姓人口21%。【人】 窦犨,春秋时晋大夫(21)。

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其人数虽不很多,但分布很广,南北方皆有。除汉族而外,蒙古族、怒族、彝族、傈僳族、侗族等均有窦姓。今北京,辽宁之沈阳,河北之魏县、河间,山东之平邑、龙口,山西之太原,云南之路南、陇川、河口,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有载。其源不一: ①系出姒姓,夏少康王之后裔。夏王相 (禹子夏启的重孙)遭有穷之难而被杀。 其妻后缗有孕, 自窦 (狗洞) 逃出奔归有仍,而生少康。少康中兴,其子杼龙留居有仍,遂以窦为氏。②为 “窦公” 氏所改。战国时魏有窦公,后以 “窦公” 为氏,或改为单字姓 “”。③乃“纥豆陵” 氏所改。纥豆陵氏为代北地区之三字姓。北魏孝文帝令其改为单字姓 “”,此乃截取“纥豆陵”之第二音节“”,并谐汉姓 “” 而得。④出自历史上之氐族。《魏志》 载有氐王窦茂,其后裔即以窦为姓; 或改姓 “”,音仍为dòu。⑤ 《姓氏考略》注云: “古地以窦名者甚多,窦氏必以地为氏。”

汉代有窦国、窦宪、窦武; 唐代有窦建德; 明代有窦承芳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黑夷

    读音:Hēiyí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中国姓氏大全》 引 《中国姓氏集》收载;《姓氏词典》注引《姓觿》云:“《世本》宋襄公子黑夷须为大司马,后以黑夷为氏。《左传》黑夷皋,其后也。”此当系出子姓

  • 读音:shàng【源】 春秋时齐国上之登之后。上之登为邢公之御(驾车人)(17,60)。亦见《姓苑》(17,21,24)。【布】 山东沂水(332)、江苏武进(314)、四川汉源(336)、安徽淮南(

  • 读音:rù【源】①鄏,少昊之裔所封之地(故城在今河南洛阳境),其后有蓐氏(17)。②春秋时四国,沈、姒、蓐、黄为台骀之后,以国为氏,见《风俗通》(1,60)。蓐国故城在今山西汾河流域。或云,蓐收之后(

  • 呼拉爾丹

    读音:Hūlā’ěrdān【综】 清驻防察哈尔正蓝旗中有呼拉尔丹氏(259,260)。

  • 唐兀

    读音:Tángwù【源】 ①唐兀,辽时部落,以部为氏(24)。②元时色目三十一氏中有唐兀氏(13,57)。【变】 ①后改为李氏(24)。②至清改为唐古(24)。【人】 昔里钤部,唐兀氏,汉姓李,元定宗

  • 夏父

    读音:xià fǔ【源】 系自曹姓。春秋时邾娄颜公之子夏父,其后以王父字为氏(7,60,62)。【人】 夏父展,春秋时鲁文公时大夫(7,26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;《姓氏考略》

  • 崩英

    读音:Bēngyīng珞巴族姓氏。出自博嘎尔部落之父系氏族“霍得”,以户族名为姓。见 《中国人的姓名·珞巴族》。

  • 詹佳

    读音:Zhānjiā【综】 清正红旗满洲前锋常明之妻为詹佳氏(260)。

  • 吴孫

    读音:Wúsūn【综】 清镶红旗蒙古三等轻车都尉唐区之妻为吴孙氏(260)。按,或源自金时女真人姓乌孙氏。

  • 破六那

    读音:Pòliùnuò《姓氏词典》引 《中国姓氏汇编》收载并注此音,未详其源。(按:那,当音nā,或音nuó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