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納喇

納喇

读音:Nàlǎ

【源】 ①清满洲八旗姓。凡三十九派,出叶赫、乌拉、哈达、辉发、伊巴丹、张城、费德里、尼马察、老寨子、吉林乌喇、长白山、佛阿拉、易州、叶赫勒、科尔沁、伊兰尔塔哈、嘉木湖、撒尔湖、松山、阿库里尼满、沈阳、辽阳、噶哈里、那木都鲁、扎库木、清河、布尔哈图城、布尔哈图、董鄂、米山、舍里、苏完、德库、齐齐哈尔、镰刀把、洪山、额尔敏、雅尔湖、和素等地(23,63,180,260)。源自金时女真人纳兰氏(23)。②清蒙古八旗姓。凡二派,阿巴噶、科尔沁等地(23,63,260)。③清时广东巡抚准泰,原高丽人,姓那,奉旨改姓满洲之纳喇氏(23)。④清蒙古人星根达尔汉,原姓土默特氏,因灭纳喇部,居其地,改姓纳喇氏(23)。⑤清时辉发人昂古里星古里,原姓伊克达哩氏,后改姓纳喇氏(23)。【变】 后改姓叶、南、那、白、姚等(180)。【人】 纳喇金台石,清正黄旗人,世居叶赫,原叶赫东城贝勒(23)。


少数民族姓氏。《续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 ①金代,为女真族姓氏,属女真之白姓。乃金时著姓,其汉姓曰 “”,《金史》有载,或作“纳剌”。②蒙古族亦有纳喇氏,世居阿巴葛及科尔沁等地方,本辽代旧部,或以为氏。后编入蒙古,故蒙古族之纳喇氏,与辽、金之纳喇氏一脉相承。③清代满族亦有纳喇氏,本亦部落名,以部为氏,散处叶赫、乌拉、哈达、辉发、张城、费德里等地方。乃满八旗姓氏之一。④又,清代高丽族之那氏,赐姓纳喇氏。⑤又或为改姓,星根达尔汉,蒙古族人,本姓土默特,因灭纳喇部,据其地,改姓纳喇氏; 昂古里星古里,辉发人,本姓伊克达哩,后依呼兰人噶扬噶土默图,姓纳喇氏,遂改纳喇氏。《清通志·氏族略》 按: 纳喇为金时著姓,见于《金史》。嗣后,他族如叶赫之金台石、乌拉之达尔汉、辉发之通贵三支子姓,百馀年来日加繁衍,几居纳喇氏之半。又,高丽那氏蒙恩赐姓纳喇,是一氏而四分其族。与辽、金之纳喇氏同而实异。又,考蒙古纳喇氏世居阿巴噶及科尔沁等地方。可供学者参考研究。⑥今锡伯族亦有纳喇氏,或作 “那拉”,后改单姓“”。

金代有纳喇·邦烈,安国军节度使; 又有纳喇·呼喇勒,承安二年进士第一; 清代顺治时护军统领安达立,姓此氏。

另见 “那拉”、“纳剌”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毋鹽

    读音:Wúyán【源】 战国时齐国无盐(一作毋盐)邑大夫之后(11,60,62)。无盐,春秋时宿国,战国时为齐邑,丑女钟离春为此邑人,故城在今山东东平县东20里。【人】 毋盐益,汉时人,见《容斋随笔》

  • 读音:Dòu罕见姓。《汉语大字典》 收载。其注转引《玉篇》云: “鬪。鬪��也, 又姓。”未详其源。 “鬪”为“鬭”之俗体。 故当与鬭姓同, 抑或为鬭氏之分族?

  • 乞顏

    读音:Qǐyán【源】 合不勒,蒙古孛儿只斤部首领,以乞颜为氏。成吉思汗曾祖,为蒙古部第一个称汗的首领(436)。【人】 汪古儿,乞颜氏,元太祖时授千户,见《新元史》(399)。

  • 读音:miǎn【源】 黄帝臣冕侯之后(17,60,62)。亦见《姓苑》(15,21)。【布】 北京有此姓(91)。现行罕见姓氏。今北京有分布,《姓氏考略》亦载,其据《姓考》 注云: “黄帝臣冕侯之

  • 读音:wàn梁四公子䨲杰之后。(见《广韵》)罕见姓氏。《中文大字典》收载,其据《广韵》注云:“䨲, 姓。梁公子䨲杰之后。” (按: 《姓氏词典》称:“

  • 西陵

    读音:xī líng【源】 西陵为古国。黄帝娶西陵之女为妃,是为嫘祖,见《史记·五帝纪》(7,9,12,17)。【人】 西陵羔,周大夫(4,6,26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 收载,其

  • 州来

    读音:zhōu lái吴后有州来氏。州来,古国,楚灭之,吴取以封季子。(见《路史》)

  • 噶瑪拉木

    读音:Gámǎlāmù元代“色目人”姓氏。乃元代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。本为国名,以国为氏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 收载; 陶宗仪 《南村辍耕录》 译作“甘木鲁”。元代有 “番僧必噜迎纳实哩,北

  • 坤奇

    读音:Kūnqí【综】 达斡尔族姓(莫昆名)。属敖纳尔哈拉,汉姓为吴(189)。达斡尔族姓氏。系出鄂嫩“哈拉”。后或改单姓吴,盖取其哈拉“鄂嫩” 之首音,谐以音近之“吴”而得。见《中国人的姓名

  • 读音:tiáo周礼调人,掌司万民之难而和合之,其世官者氏焉。(见《姓苑》)调氏,周礼调人之后,因官为氏。(见《通志·氏族略·以官为氏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