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
读音:Zhān

詹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。一是以封地为姓氏。相传古帝虞舜封黄帝之后得詹(同瞻,备受尊敬)者,子孙因以为氏。二是以国号为姓氏,出自姬姓。周宣王封庶子于詹,称詹侯,建立詹国,其子孙遂以国为姓氏。三是以邑为姓。春秋时晋有詹嘉、郑有詹伯,均以邑名为氏,相沿至今。

詹姓源远流长,春秋时,詹姓已分布于晋(今山西一带)、虢(今河南郑州西北)、郑(今河南新郑附近)等地。两汉及其以前已有詹姓人落籍于今湖北、湖南一带。两汉时詹姓多繁衍于古渤海郡、河间郡一带。晋代永嘉之乱时,詹姓南迁。唐末五代,詹姓子孙亦有渡江南迁者。明初,山西詹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,被分迁于山东、河北、陕西、江苏、湖北等地。明中叶以后,广东、福建等沿海之地的詹姓有渡海赴台湾谋生者。如今,詹姓在全国分布较广,尤以湖南、台湾、四川等省为多。

詹姓历史人物有詹渊,宋代官吏,进士出身,曾任临江户曹掾。善于断案,清明廉洁,深受百姓爱戴,时有“宁为户曹非,不愿他官直”之语。詹天佑,近代铁路工程学家,是我国近代科学与工程技术史上的先驱,也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知识分子。他12岁赴美留学,后考入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及铁路专科。1905-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———京张铁路,创造性地设计出“”字形铁路,震惊世界。有《铁路名词表》《京张铁路工程纪略》等。

詹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在第二百五十四位。


【源】 ①虞舜封黄帝之裔于詹,因以为氏(17,60)。②系自姬姓。周宣王支子赐姓詹,封詹侯,因以为氏,见《姓苑》(7,17,21,60)。③系自芈姓。楚詹尹之后(21)。④蒙古(255)、土家(387)、台湾土著(385)等民族均有此姓。【望】 河间、渤海(17,21,60,418)。【布】 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5%。尤以湖南、台湾、四川等省多此姓,三省詹姓约占全国汉族詹姓人口50%。【人】 詹父,周大夫(9,12)。

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今北京、河北之尚义、山东之平邑、内蒙古之乌海、山西之太原、湖北之武昌、江西之金溪及崇仁、广东之新会、云南之河口及陇川、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、水族、土家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 亦收载。其源不一: ①《姓氏考略》据《路史》 注云: “虞封黄帝之后,得詹者为氏。”“”指虞舜,即 “尧舜禹” 之舜; “”,古地名。《姓氏词典》 称: “詹墟即今江西乐安。”此以封地为氏,系出祁姓。②其注引《姓苑》云: “周宣王支子赐姓詹,封詹侯。”则此当以封号为氏,系出姬姓。③又称: “春秋时晋有詹嘉、郑有詹伯,盖以邑为氏。”④郑樵则云: “楚詹尹之后有詹何,善钓,宋朝为著姓。望出渤海、河间。”亦以邑为氏。

唐代有詹必胜; 明代有詹希原; 近代有詹天佑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读音:chí【源】 战国时齐大夫食采于茌(故城在今山东茌平西20里),后以邑为氏,见《姓苑》(62)。亦见《广韵》(60)。【变】一作茬(80)。作荏(60,62),误。【望】泰山(62)。现行较罕见

  • 读音:/Er,O【综】源出不详,见《中日姓氏汇编》(401)。

  • 斛嗢素

    读音:hú wà sù【源】 唐时回纥九姓,其七日斛嗢素,见《唐书》(6,60,62)。历史上回纥族氏。《姓氏考略》 收载。其注据《唐书》 云:“回纥九姓,七曰斛嗢素。”或作“斛素”。

  • 读音:bǎi【源】 ①古有百鯈,黄帝之后,姞姓,见《说文》。《左传》作伯鯈(60)。②百里氏之后省里为百氏,见《姓考》(17,21,24)。③高丽八姓之一为百氏(9,60)。 【变】一作佰(91)。 

  • 读音:Jīng经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。一是为春秋时魏国经侯后代。二是以字为姓氏。东汉时,光武帝族父,字经孙,其后人便以经孙作为他们的复姓,后来演变简化为经姓。今全国多地均有经氏族人分布。经姓历史

  • 西玉

    读音:Xīyù【源】 西夏人姓(240)。

  • 读音:Yù【源】 见《新编千家姓》(73)。淯水源出河南嵩县,至湖北襄阳入汉水,或以水名为氏(91)。罕见姓氏。《新编千家姓》 收载; 《姓氏词典》引《姓谱》亦收,其注云: “以水名为姓氏。淯河,

  • 來纖

    读音:Láixiān【源】 春秋时楚公族中有来纤氏,见《路史》(17,62)。《姓氏词典》 引 《姓觿》 收载; 《中国姓氏大全》 引 《中国姓氏集》 亦收,其注云: “极罕见复姓。”未详其源

  • 读音:Dōu【综】 即兜姓。今新加坡华人有此姓。

  • 大法

    读音:dà fǎ【综】 宋时江苏武进县有大法乐霖,中咸淳三年丁卯科榜,见《武进县志》(21,60)。历史上罕见姓氏。《姓氏考略》收载; 其注据《武进县志》云: “宋有大法乐霖,武进人,中咸淳丁